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8 浏览:6823

艺术教育是在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所进行的,以丰富美的知识,培养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内容以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为主.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没有艺术,大学生的生活就缺少色彩与光泽,艺术总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艺术教育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艺术是个性化的产物,艺术教育就是发展个性的教育,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是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其实,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注意到了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作用.如《尚书.尧典》载:“帝曰: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2]这段文字意味着舜帝时代已经开始艺术教育即“乐教”;通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培养“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健全、完善的人格.到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孔子提出“乐以教和”的主张,并明确指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或最终阶段.秉承传统,各国在艺术教育实施中,均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传授广泛、综合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求艺术教育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人格培养的并行和谐的发展.

艺术教育应根据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心理特点,注重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艺术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艺术教育通过鼓励个人表达和个人创作的方式,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艺术品中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改善自我形象,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二、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因为艺术作品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只要多欣赏艺术作品,情感也能够得到滋养.[3]美育专家杜卫教授也认为:“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带着一定的民族、时代和阶级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定性渐渐地不为欣赏者所注重.另一方面,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人生意义和无限生命价值却更加突出.这几乎是艺术作品传播当中的一个规律.等自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与超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善良而懦弱者的同情等”[4]可以说没有情就没有艺术.因此,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在艺术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情感的感染力,让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如,观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蒙克的《呼号》,倾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普罗米修斯芭蕾舞曲》,似乎自己也遭遇、体验到屈从与反抗、消极与积极、逆来顺受与挑战精神之间的激烈斗争,感受到精神战胜物质、意志战胜逆境的胜利,从而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从容地面对命运的挑战.

通过艺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使他们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捕捉和发现美,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学生的情感世界更丰富.不仅如此,大学生的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更是可以靠艺术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学生的感情由较平淡到热烈丰富,由一般情感升华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约占30%~4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约10%左右,而且,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一些高校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对策.但许多人忽视了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艺术教育通过培养自信心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等健康心理相联系.艺术教育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内容可以给学生更多发展能力的空间.如,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识谱、演唱、演奏各种乐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及人际交往场合展示自己的风采;美术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舞蹈给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优美的身材、动人的舞姿,这些都是大学生自信的源泉.


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的心理得以调节.大凡美好的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器官,都会有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另外,一些艺术品的欣赏还能产生感情宣泄的效果.在美学对美的分类中有一类叫悲剧美,是特指在欣赏悲剧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欣赏悲剧时人会有消极悲伤的情绪反应.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传统戏中的《窦娥冤》等悲剧时,许多观众都被剧情所感染,并流下眼泪,但看完戏之后,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这是说欣赏悲剧起到了感情宣泄的作用,让人将平日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不快发泄出去,实际上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人类社会的早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谬斯是兼管科学和文艺之神.我国周代教育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艺术占的比重超过科学.分别创建于1167年和1209年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时所设的艺术学科的比重也超过科学.进入20世纪后,人们又逐渐意识到科学与艺术分离,给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的痛苦甚至灾难.艺术教育重新进入大学的课堂.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就有深刻的认识.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都具有永久的魅力,他本人既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琴.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我早年接受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科学的发现和发明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作品和鉴赏也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与艺术都是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心理背景.

创造力既要有智力基础和知识积累,更需要灵感.科学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左脑,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为创造力发展提供智力基础和知识贮备;艺术教育则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发明创造插上想象的翅膀.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论和相对论,就是在艺术的启发和陪伴下诞生了.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把艺术教育放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艺术教育在美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已经被一些高校管理层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各校都有专门负责艺术教育的部门.麻省理工学院除设立音乐系外,学校还设立专门的艺术委员会研究艺术教育工作,校长亲自参加.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

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积极作用以及潜在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难以替代的.大学的艺术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应有意识地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教师应让学生剖析大师们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对各种风格流派进行借鉴,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大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借鉴运用发散思维,突破常规思维的障碍,打开创作思路.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发挥,尽情释放其个性才能,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