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49 浏览:21496

通讯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把通讯员队伍称作新闻事业的地方部队.通讯员队伍既是新闻专业队伍的有力助手,又是新闻专业队伍的强大后备军.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通讯员,都是从不合格、不称职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拉近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一、 努力拉近编辑与通讯员的心理距离

报社的编辑和通讯员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做好宣传工作是共同的愿望.然而,编辑和通讯员的心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编辑与通讯员之间存在着一些“心理距离”.我们可以分为几种: 1.认识距离.通讯员给编辑部投稿,很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但是编辑又希望通讯员所写的稿件符合自己的意图.这看起来是统一的,但事实上,由于通讯员所处的环境,总是表现本单位的情况、思想,而编辑则大多从编辑部整体出发.因此,不管怎样编辑与通讯员之间总是在认识上存在距离.2.感情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通常我们与别人接触时,大都是根据我们所担任的社会角色来行事.”由于通讯员的劳动必须通过编辑编发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所以他们会产生一种“仰视”感觉来看待编辑,而做为编辑,只要你稍有“俯视”的感觉,这种感情距离将一下拉得很大.某报开展了一次“编通往来”小报活动,从反馈回来的批评中统计90%是普通读者的,而通讯员却很少参与,即便参与了,言语也极为拘谨.下面是选择的几封信中的一些段落:

“看到贵报征询启事后,我几次提笔又放下,考虑很久,才写了点我的意见,不知妥否供您们参考.”――这是一个常发稿的通讯员.

“本人是名业余写好者,谈不上什么名气,也曾在其它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稿件,但唯独贵报难以登足.”从这些信的语气上可以看出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 编辑与通讯员“心理距离”是可以变化的

佛洛依德认为,交往者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可分为四种:亲密的距离、私人的距离、社会的距离、公众的距离.

作为报社的编辑,应该努力缩短这种“心理距离”,而首先要缩短“感情距离”,以缩短“认识距离”,使通讯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桥梁与纽带”.

1.熟悉与接近.人际间相互吸引的因素之一是“熟悉和接近”,这种熟悉和接近,除了地理上、空间上的因素外,心理上的接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编辑主动地熟悉和接近通讯员,是缩小“社会距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相似性.一般地说,做为一个编辑最喜欢接近的通讯员,往往是和他性格、气质、经历等相似的人.而原来当过通讯员的编辑,恰恰是与通讯员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编辑.我们出报,总是尽可能把更多通讯员所写的稿件刊发到报纸上.编辑也是深知通讯员的苦楚,所以也不会轻易地放弃一篇来稿.做为一个好编辑,应该从各种地方缩小与通讯员的距离.

3.理解与尊重.通过编辑的“理解与尊重”,会大大有益于通讯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笔者手中有这样一封来信:“感谢编辑同志,这么久了还记得我.遗憾的是我在较为边远的一线工作,不能经常和您面谈,我有太多的话要和您说.贵报社一直支持着我,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各位同仁殷切的目光,更加增添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深深地留恋、怀念这个充满智慧、欢乐与深情的特殊整体!”这是一个在第一线坚守工作的通讯员在报社同志去探视后的来信.可以看出,尊重和理解会对通讯员产生很大的作用.

当然,以上例子主要属于缩短“感情距离”的.但只有如此,才能更进一步达到缩短“认识距离”,使通讯员的来稿大体上符合编辑的思想.所以说,编辑只有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同时又要经常与通讯员沟通,使通讯员随时领会、理解编辑的意图,才能避免再加工.

通讯员手中有大量的素材,要使这些素材变成编辑所需要的文章,不仅靠编辑出“路子”,更主要的是要出“思想”,也就是通常说的“提炼”,这就大大地缩短了“认识距离”.

弗里德里在《社会心理学》中说:“个性更广泛和更亲密的关系是社会渗透的关键.”这是缩短心理距离的必经之途.


“人们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反复无常的,而是一些稳定的构成物,他们保持着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定质和量的水平.”掌握心里变化的规律,处理好每一个通讯员的稿件,对于每一个报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依靠通讯员办报的报社,尤为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我们坚持沟通,坚持交流,我们一定可以写出有水平的报道,办出好的报纸.所以,任何事情只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做,总会赢得读者,赢得声誉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铁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