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待精神心理疾病的不同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96 浏览:11968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国内工作多年,同时又在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工作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美在心理学和精神学上存在差异.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健康教育的头号强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情况如何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很气恼VS很高兴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到中国来访问,与中国的心理医生们交谈,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对青年男女初次约会,女青年准时到达约会地点,而男青年迟迟没有露面.正在女孩焦虑等待中,男孩姗姗来到.女孩很气恼,问男孩;“你看,都几点了你干什么去了”男孩不好意思地回答.“十分抱歉,我迟到了,因为我刚去看心理医生.原订看半小时的,未曾想被一个心理问题所困绕,直到心理医生给予了详细指导才解决问题,所以迟到了.”

这位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问中国的同行们,“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那位女孩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她会做什么”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女孩会毫不犹豫地说“神经病!”然后扭头而去.

中国的心理医生们好奇地反问美国同行同样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会怎样”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说:“女孩会很高兴.”“为什么呀”望着中国同行们惊讶的目光,这位美国专家慢悠悠地说:“女孩会很高兴,主要有两点,一是女孩会认为这个男孩的个人素质不错,重视心理健康,二是这个男孩收入不错,因为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收费很高”.

近几年,众多的心理诊所和心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出现.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的现象逐步增多,然而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仍被视为“见不得人”的“丑”事,人们总是竭力掩盖,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带上“精神病”的标签而受到歧视.尤其是很多人虽然被心理和精神疾患所困绕,内心痛苦不堪,但又不愿被别人知道,甚至不愿对自己的家人述说,只能默默忍受痛苦.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不得不中断学业或停止工作.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去综合医院看其他科医生一样,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就像上面的例子,美国人认为能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没有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丑”事、甚至是耻辱的事.

1VS15

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拥有250名左右的faculty (指的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精神病学家、教授和研究员),几乎与我们国家整个精神医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相当.而在美国精神医学界.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排名第四.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所拥有高学位的高端人才更多.据统计.美国精神医学界有4万多名具有医学博士学位(M.D.)的精神科医生,还有数目相当的拥有博士学位(Ph.D.)的科研人员,而我国整个精神科领域大约有1万五千名精神科医生,其中很多人还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另外专职从事精神医学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据统计,美国有3亿人口,而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美国精神科医生的比例大约是我国的15倍左右,因此我国精神医学界还需要很多的精神科医生,笔者相信在未来的10至20年,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精神医学.

还有,在美国,精神医学是医学院中的重要科目,以笔者所在的精神医学系为例,耶鲁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大学医学院中排名一直在前104,而精神医学系在医学院中是仅次子内科的第二大系,可想而知它在医学院中的重要地位.相反,在我国知名大学医学院和医科大学中,大部分几乎没有专门的精神医学系,只是在一些省级的医学院校中有精神医学系,这可能是我国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精神科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如首都医科大学刚刚成立了精神医学系,相信以后的若干年内,将有更多的大学成立精神医学系.

另外,在美国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排在医生中的前列,据说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仅次于脑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肿瘤外科医生,排在第四位.

长期住院VS社区医院

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疾病,很多病人病情反复发作.需要终生服药治疗.实际上,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中美双方差异不大.因为随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著名的制药公司基本上都在我国开拓市场或拥有分公司,很多在我们国家设有制药基地,因此国际上有的抗精神病药,在我国都能得到,虽然上有些过高.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对待精神病的观念上,在我国长期以来,精神病人一直受到歧视,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精神病人被称为“疯子”就是典型的表现,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疯子”就应该被关进“疯人院”,接收长期住院治疗.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医院里有许多长期住院治疗的病人,很多患者住院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有的甚至从医院成立起就住在医院里了.长久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就是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越来越多,床位逐步增加.目前仅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就有住院病人近1400人.

而在美国,在几十年前,美国也拥有大型的精神病院,病人长期住院治疗.但近年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数和床位数逐步减少,很多精神病院仅仅有几十张床位,甚至仅有十几或二十几个住院病人,而大量的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在社区医院中接收治疗,以利于他们的精神康复.在美国,精神病人患病后.首先是到社区医院中接收通科医生的治疗.通科医生接受过精神科的专门培训,能够处理和治疗常见的精神疾病,只有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是那些病情严重、具有强烈的冲动和暴力倾向的病人,才被送到精神病院.而且病人住院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或几周,在急性期病情缓解后,病人就被送回家,继续在社区接受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病人不再被看作是“疯子”,而是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可以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

顺便提一下,美国对于吸毒和药物成瘾者的观念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是很大的社会问题,人数众多,美国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付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精神科是担负药物成瘾治疗和研究的主要机构.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不再被认为是个人品德和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病、一种与脑功能异常有关而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且在治疗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吸毒和药物成瘾被认为是同其他精神疾病类似的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而且治疗也不再以让病人戒除药瘾为治疗目的和目标,因此没有强制的治疗手段.美国医学界认为,很多药物依赖病人即使通过戒毒治疗.在短期内戒除毒瘾,但从长远来看,复吸率几乎达到100%,而且戒毒治疗对药物依赖病人是个非常痛苦甚至残忍的过程.一个新的观念是,吸毒和药物成瘾是无法戒除的终生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所以治疗观念是,可以用一些成瘾性较小、副反应较轻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毒品,如目前逐步流行的替代就是在这种观念下产生的治疗方法.一个逐步达成的共识是,如果病人每天服用一次那些毒瘾小、副作用低、药性持续时间长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毒品.在此基础上病人能坚持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了.

几百万元VS上千万美元

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述,在美国拥有人数众多的精神科医生,同时还拥有同样人数的、从事精神科研究的专门科研人员.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疾病的研究是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政府每年投入巨大的科研基金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研究.比如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是美国的主要科研机构.类似我们国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研究院下共有三十余个研究所,其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研究所就占了5所,比如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国立药物依赖研究所(NIDA),国立酒成瘾和依赖研究所(NIAAA)等,而在我们国家,尚无国家级的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而且我们国家对精神疾病研究的科研投入尚不足.不过,最近2~3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注意对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科研投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973和863项目中,开始资助专门研究精神疾病的项目.


在我国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中,也存在科研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水平低下的情况,以笔者曾经攻读博士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为例,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情神医学界最好、知名度最高的科研机构之一,然而目前在研究所中只有几位能带博士的教授,而且研究室也只有十几个,每年全所的科研经费只有几百万元,而每年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只能发表几篇或十几篇英语论文,与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相比,差距非常大.如笔者所在的研究组,就有近2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教授,带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和博士们从事药物依赖研究.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上千万美元,发表几十篇英语文章.也就是说一个研究组的科研实力比我们国家最好的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都强.

不过可喜的是,人们正在逐步提高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大对精神医学的投入,如同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