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的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860 浏览:141060

摘 要:《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探讨.在人物形象方面,女主人公婴宁的塑造为成功.在婴宁的笑中,不仅包含了她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等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蕴含了聪慧、狠毒、诡诈等性格,这种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在情节方面,作品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能够运用巧合、悬念等技巧推动情节发展,又能够在每一个情节中营造一种浪漫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在语言方面,作品注重文言与生活语言的结合,富有幽默感和含蓄美,更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关 键 词 :婴宁 艺术魅力 人物 情节 语言

一、绪论

《婴宁》收录在《聊斋志异》卷二中,为其中的上乘之作,全文三千多字,写人则呼之欲出,状物则活灵活现,叙事则曲折起伏,繁而不乱,令人叹为观止.它通过描写王子服追求婴宁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婴宁》是笔者百读不厌的篇目,每次读完,掩卷叩问:它为什么能抓住读者的心?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讲究形式,也不能称其为“优秀”.那么,《婴宁》的艺术魅力到底何在呢?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和语言特色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二、本论

1.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中的中心问题,能否刻画出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而又栩栩如生有巨大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在小说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短篇小说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对人物不能展开尽情的描写,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性格写深、写活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婴宁》这篇文言小说,只有三千多字,却能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得很充分、鲜明,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作者在刻画婴宁这一人物形象时,不是全面地去写她性格的各个方面,而是抓住了她性格中的一个主要特征——笑,反复写,从而给人以十分鲜明突出的印象.

笑,是七情之一,人皆有之.但是,在封建时代,妇女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喜怒不能自由自在地形之于色.封建礼教要求妇女“笑不露齿”.如果开怀大笑,就被认为是失了妇女应有的端庄文静,被视作轻佻、放荡而遭到舆论的谴责.作者为了突出婴宁没有受过封建礼教影响的天真、憨痴的性格,就抓住她爱笑这个特征大写特写.以至于婴宁在哪里,笑声就随之出现在哪里,哪里也就生机盎然.婴宁刚一出场,便出现了三个“笑”字:“笑容可掬”“顾婢子笑曰”“笑语自去”.特别是第一个“笑”,可谓精彩传神.试想,一个“荣华绝代”的妙龄少女,“拈梅花一枝”,在野外同一婢女散步,是多么的惬意.更可贵的是她“笑容可掬”,可见当时婴宁的神态,美丽的笑容像是一潭清澈的泉水,伸手可触,触之清爽.如此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怎能不使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尔后又“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婴宁的笑,多姿多彩,十分动人.时而“拈花含笑”,时而“倚树憨笑”,时而“嗤嗤而笑”,时而又“纵情大笑”.小说通过她一连串的笑声,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少女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的性格.婴宁的笑又和她爱花的癖好相结合,这就更增加了形象的美.

笑,是婴宁的个性特征,而她在不同场合的笑又是那样的不同.最精彩的是下面一段文字: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中略)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一路笑来,又一路笑去.笑,写得这样有声有色,这样层出不穷.“户外嗤嗤笑不已”固然不可和“至门外,笑声始纵”对调,“掩其口,笑不可遏”也不允许以“笑不可仰视”重复代替.因为这里的每一个笑都发生在时间地点各不相同的特定场合,这里的每一个笑都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可重复的笑,汇合起来,又构成了婴宁不同于他人的“爱笑”的单纯个性特征,从而使这位活泼、善良、憨痴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通过婴宁的“笑”这一表象,我们看到了她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的鲜明性格特征.但是,作者仅仅是想表现她的这些性格特征吗?马克思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婴宁的一连串笑声体现她是一位天真无邪而且有点憨痴的少女形象,但如果从整体来看,拨开“笑”的表象,探求一下本质,不难发现,婴宁的形象又是丰满的.她的性格,天真中有诡诈,善良中有狠毒,憨痴中有聪慧.这种人物性格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正是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从物性与人性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一形象.中国文言小说自六朝起就谈狐说鬼,有了记述怪异的传统.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只是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些花妖鬼狐才具有更加明朗的人情味,才更有意识地、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中称赞:“写鬼写妖高人一等.”高在哪里?即高在《聊斋志异》的花妖狐魅不概念化,具有人的性格上.

婴宁本是狐女,她必然带有狐狸与人的双重特点.一提到狐狸,人们脑海中便会出现狡猾、残忍的字眼.有关狐狸的材料有:“狐,动物名.学名Vulpes,亦称‘草狐’‘赤狐’‘红狐’.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等栖息森林、草原等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主食鼠类等”“狐仙:亦名‘狐狸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怪.相传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神通广大,如加触犯,必受其害.民间尊之为‘大仙’.”[1] 婴宁虽是狐女,但她身上也集中了少女的优点,在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她的“笑”中看到她的善良、天真.“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亲切而又安全的感觉.作为人,作为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婴宁无疑是天使的化身,是美好的形象.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她的这些特点,而是更加全面地展现她作为动物性一面的特征,使这一形象变得丰满.如婴宁所居住的环境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这与狐狸的居住条件是相吻合的.再如婴宁“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则与狐狸是短足灵活的小动物相一致.还有婴宁爱动、善爬树、喜攀登,无不体现出动物性的一面.特别是她惩罚邻家子这件事,更是突出表现了她作为狐狸狡猾狠毒的特性.一般说来,面对邻家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或者给他以训斥,进一步还可以小小惩罚一下.但婴宁却故意引邻家子上钩,最后使他丢了性命.这充分体现了婴宁作为狐女狡猾狠毒的一面,真可以与王熙凤相媲美了.


婴宁的两副性格相映成趣,使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一个人物两副面目,唯长于变幻的鬼狐能之,这样写婴宁又使她增强了狐女形象的特殊真实性,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其次,从爱情角度来看这一形象.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情这个东西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写不完的“永恒主题”.外国的《圣经》,一开头不就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吗?中国的《诗经》,第一首不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王子服当时十七岁,婴宁十六岁,两人都是青春年少,正是处在生理心理上走向成熟的年龄,极易产生朦胧而又纯真的恋情.古代女子十五岁就行“及笄”礼,表明已是成年,因为女孩子比男孩子早熟一些.因此,说婴宁不懂男女之事,不懂王子服的主动示爱,认为她的笑中仅仅是憨痴的性格,显然是不全面的.

其实,作者在这个爱情故事中,直接写婴宁的笑就有二十六次之多,几乎婴宁每次出场都带着笑声.如此不惜篇幅地写婴宁的笑,显然不单是为了表现婴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是为了揭示婴宁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状态.婴宁第一次出场,是一个“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天真活泼的少女.当王生对她“注目不移”时,反而对婢女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似乎对王子服表示不满,但实际上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里的“笑语”、“遗花”,分明透露了婴宁见到倾心儿郎时那种娇嗔、羞涩而又含情脉脉的神态.“遗花”更显得她对王子服有意,要不然岂不是没了下文.后来王生在婴宁家门口,婴宁则是“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这会心的一笑,无疑是对王生历经苦难、大胆追求爱情的赞许.在“堂上拜见”时,婴宁是一路笑来,一路笑去,甚至面对客人仍笑得前俯后仰,一方面固然因为对王生的痴情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媪故弄玄虚、欲擒故纵,引王生“上钩”和王生全然不觉而乐不可支.到了“园中相会”时,她见王子服来,又“狂笑欲堕”;听王子服担心地说“勿尔,堕矣”,她“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有趣的是方将及地,她才失手落下,止了笑声.这使王子服有机会上前扶她,而且“阴捘其腕”,于是其笑又作.并且在与王子服的对话中处处显示出她的不懂.但是不难发现,婴宁所做的这一切,无不是在试探、捉弄王生,其含蓄而又憨痴的语言正是在一步步引导王生把内心的爱语说出来.如此聪慧,甚至说有点诡诈的行为正是少女恋爱时情态的真实写照.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把婴宁的憨痴和聪慧,无情和有情,即把表象和本质高度地统一起来,收到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这种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婴宁的憨笑.联系到后来婴宁以她特有的憨笑来排触婆与媳、主与婢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婆婆怀疑她的来历时,她又以憨笑来掩护自己,最终赢得了婆婆的信任与怜爱.这一切,使我们透过婴宁的憨笑,看到了这个机敏、伶俐的女子蕴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婴宁的魅力还在于这个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众所周知,古典文学中歌颂男女纯真的爱情,是属于“性精华”范畴的,是冲击封建制度的行动.婴宁这个可爱的形象,通过她一串串的笑声,作为向封建礼教的象征.在爱情题材的创作中,婴宁形象的塑造,摆脱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所表现的诸如大家闺秀、寒门才女的类型,打破了常见的吟诗赠答、弹琴弄箫、温文尔雅、脉脉含情等描写的窠臼.婴宁不曾读书识字,不会见花落泪、望月伤神,更不会题诗作赋、山盟海誓.她爬树登高,不避生人,不拘礼法,公然笑声不绝,以其清纯自然的形象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蒲松龄通过婴宁的笑,通过婴宁由一个天真自然的少女,变成为态度庄肃、从容无笑的这个过程,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不露痕迹的批判.同时,作者对婴宁的转化所持的态度,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张扬个性,还是委曲求全于世俗?”[2]婴宁这一形象的出现,在古典作品之林中不能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一项突出的艺术成就.

2.曲折动人的情节.

文贵曲而忌直,小说亦然.为什么呢?冯镇峦以为“直则少情,曲则有味”.[3]我国古典小说故事生动引人入胜,情节艺术造诣很高.以故事情节为主要手段的古典小说,只有通过情节的曲折变化,才能达到表现的淋漓尽致.《婴宁》善于生发种种,构成大小波澜,使情节迂曲多变,山重水复,意境层出,柳暗花明,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品善于运用巧合和悬念来推动情节曲折发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指的是把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大容易碰到一起的东西巧妙地让它们在文艺作品中来碰头.《婴宁》的事件是在离奇的巧合中,在弄检测成真的情况下展开的.小说一开始,描写青年秀才王子服早春郊游,偶遇婴宁.“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招吴去”,这是一个巧合,为王生独自面对婴宁提供了条件.面对“注目不移”的王生,婴宁则是一句戏语,嫣然一笑,“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婴宁到底是人,是仙,还是等非常迷离,引人猜测,构成悬念.但是不要紧,一朵梅花起到了连接作用,王生“藏花枕底”,害起了相思病.正在这时,吴生来了,一番谎话使王子服看到了希望,小说接着写王生寻找女郎,读者已明知他受骗了,正替他担心,而他却十分认真地去寻找.意外的是,他真的碰到了意中人.这虽是巧遇,但现实中这类偶然性还是可能发生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通过了解,老媪果真是王生的姨母,婴宁则是他的姨表妹,这真是难以想象.难道吴生说的不是谎话吗?这里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园中相会”这一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先是老媪告诉王生“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如此好的条件怎能不令王生心驰意往,第二天他便到后院去散步,果然见到了婴宁.当婴宁从树上下来,快接近地面时,碰巧抑或说是故意失手落地,这又给王生“扶之,阴捘其腕”提供了机会.此外,王生家人“捉双卫来寻”,而不是“单卫”,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上利用巧合推动其发展的妙处.

当王生携婴宁返家后,理所当然地引起家人的怀疑,这时,王母回忆起确实有一个姐姐,但多年前嫁于秦氏后不久死去.可是向王生、婴宁审诘面庞志赘,却又“一一符合”死去姐姐的相貌.正在这时,吴生又来了,通过吴生的介绍和实地考察,才证明婴宁不是鬼,而是人狐混血儿,于是家人才同意王子服和婴宁结婚.到这里,前面老媪和王生说他们是亲戚关系这一悬疑才真正解开.

但是,在美满的婚后生活中,不料“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对邻人子的惩罚差点使婴宁身陷刑狱,使王子服蒙受耻辱.直到这时,婴宁才在婆婆的“人罔不笑,但须有时”的教导下,“矢不复笑”,慢慢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

可以看出,《婴宁》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利用巧合把情节的曲折离奇推上现实生活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作品的情节具有浪漫色彩,每一个富有神彩的情节都非常动人.首先,作为描写狐女与秀才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有一种浪漫的气息,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使这个爱情故事显得更加动人.其次,主人公的出场几乎都与花相伴.谚曰:“马上看将军,瞧美人.”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都点出了花与人的关系.婴宁第一次见王生时,“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第二次见王生时,“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堂上拜见时是“视碧桃开未?”园中相会时是“乃出袖中花示之”等等.这些花的出现有的是作者有意安排连缀事件的特色小道具,有的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整体上是突出女主人公爱花的特点,以花来衬托女主人公的美丽与美好.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诗意且有点神秘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下的爱情才真正具有无比的魅力.花,不仅是婴宁的性格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婴宁与王子服真挚、纯洁的爱情的象征.

再次,《婴宁》中的环境描写充满着浓郁的诗情.婴宁住宅内外的景物:“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舍后,“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而到了王子服家后,亦“爱花成癖”,其“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这些优美的环境,散发出欢快愉悦的情调,富于青春的色彩.细柳、修竹、细草、野鸟、桃杏、海棠、繁花等是那样的明媚而有生气,它不仅烘托着婴宁的性格特点,而且把主人公的爱情装饰得五颜六色.在这种富有诗意的浪漫情调下,使人读来如品香茗,余味无穷.

三、传神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往往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成正比.一般说来,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愈强,文学上的成就愈高.

《婴宁》的语言虽是文言形式,但其中蕴含着生活气息.无论是叙述描写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清新活泼、丰富多彩,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作品中的叙述描写语言精炼传神,十分优美.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姐妹.”[4]它善于描摹景物,用墨不多,即能把环境气氛渲染满纸,为人物活动造成典型氛围.“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就是天真无邪的婴宁生活的美妙环境,洁净无尘,超然物外.它还善于描摹人物的情态,文字极为简洁,而人物却神形毕现.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把婴宁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活灵活现,就像仙女下凡一样.还有对王生的描写:“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站在自己心爱的婴宁面前,连话都忘了说,只是用眼睛痴情地望着心上人,极精炼的语言,写出了王生的传神情态.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幽默感和含蓄美.个性化的人物不仅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必须有个性化的语言.清代李渔说过:“言者,心之声也.”先看婴宁在上元节时的语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还有在堂上拜见时婢女小荣对婴宁说的话:“目灼灼,贼腔未改!”这两处人物语言相互照应,充分体现了婴宁在当时的心理状态,这种似骂非骂的话语,一针见血,把当时王生的神态勾画出来,同时也表现婴宁对王生的大胆求爱持鼓励态度,是一种娇嗔的嘻骂.这种具有幽默感的话语符合少男少女朦胧爱恋时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语言中也愈加鲜明.在“园中相会”时的对话更是精彩: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

当王生拿出枯萎的梅花想表达相思相爱之意时,婴宁却冷不丁问了一句:“枯矣!何留之?”这里并没有王生想象的婴宁看到花后羞红的脸庞,于是进一步启发:“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谁知婴宁还是不解风情,又问:“存之何益?”王生终于忍耐不住,直接说:“以示相爱不忘.”谁知婴宁还是“装疯卖傻”,以至于王生说:“妹子痴耶?”最后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更是令人啼笑皆非.通过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婴宁的语言处处蕴含一种含蓄美,她面对王生的示爱,并不是主动迎合,而是岔开话题,一步步地引导王生说出心中的情思.一般来说,女孩子都比较含蓄,特别是在恋爱时.这种似傻似痴的话语,读来让人感到既幽默又含蓄,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对于表现人物性格起到巨大作用.

此外,作品中还善用动词,句式多是四字句.“携、拈、掬、顾、笑、遗、俯、倚、指等”这些动词都极传神,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四字句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四、结论

《婴宁》以其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传神的语言艺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它的艺术成就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它的艺术魅力必将光芒四射,经久不衰!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6页.

[2]参见《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28页.

[3]蒲松龄:《连城》,《聊斋志异》夹批.

[4]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