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场:小Q的饭局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03 浏览:20388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阶段,陌生人社会带来的孤独和挫折以及文化心理的惯性,让中国人对人情和关系的依赖依然存在,凭借熟人关系开展工作,运用人情关系的法则对抗社会制度和规范的现象依然很普遍.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 键 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饭局缘起

小Q最近在筹划一个饭局.为什么要请吃饭呢?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饭局.小Q最近要评副高职称,自己条件还不错但离优秀还甚远,如果在全省同行之间竞争,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为确保成功,小Q觉得必须运作一下.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和工作领域的区隔并不清晰,人情、关系对专业领域与正式组织领域规范的冲击屡见不鲜.小Q深知凭借人情关系开展工作是中国职场的重要规则——这规则甚至不是潜规则.而“饭局”的功能就在于可以不断巩固和扩展关系的网络.因此筹划一次饭局,就成了运作的关键环节.

饭局其实有很多种,显然,小Q的这种属于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策划的饭局:请哪些人吃饭,聊哪些话题都要经过精心设计,觥筹交错之间,往往传达的都是利益交换的信号.

请君入局

那么,该请哪些人入局呢?

副高职称的评审程序是先在全省范围内本系统各单位推荐候选人,然后省里组织专家组对候选人进行差额评选.专家组成员自然就成了小Q要请的主要对象.通过省厅工作的一个同学,小Q弄清了这次评审专家组的人员构成后开始对专家们进行了逐一研究.可惜,这些专家他一个也不认识.但经过一番考察,还是有一个专家P引起了他的注意,让小Q觉得可以成为突破口.原因在于这个专家和他的一个老师G有关.

G官员和P专家有什么关系?小Q了解到,原来P当年大学毕业后分进省城一个国企,后来企业改制下岗了,一段时间里竟是穷困潦倒.也是偶然的机遇结识了G,G当时已经在省里任了个不大不小的职位,帮P在自己的系统里谋了个职位.后来G继续读书深造,又处世有方,逐渐在省内混得风生水起.P有感于G的提携和帮助,所以对G言必称“恩人”.这样一来,小Q觉得和P专家的“关系”立马拉近了.现在的关键是G官员愿不愿意帮忙.事不宜迟,打定主意后小Q马上拨通了G官员的.

小Q把自己上课时聆听教诲的情景向G作了一番回顾,交代了自己的近况,更着重提起自己和G官员哥哥g馆员的交情.当G官员接受了他这个学生的身份后,小Q开始把自己评副高的事告诉了G,并说明P是专家组的成员,请求老师帮忙给P打个招呼,最好近期能约出来一起吃个饭.

“原来是P啊,哈哈!他都能当评审专家了!这好办,我马上打让他帮忙,吃饭的事你自己安排吧,我就不便参与了!”

G官员欣然答应了小Q,并把专家的手机发给了小Q.

事后,小Q打给P,P意料之中的接受了小Q吃饭的邀请,并主动告诉小Q已经跟专家组的另外两位专家打了招呼,专家们表示愿意帮忙,到时邀请他们一并到场,介绍给小Q认识.这让小Q欣喜若狂,表示感谢之余同P敲定了饭局的时间.

主宾搞定后,该邀哪些人作陪呢?这类饭局既重要又不宜大肆宣扬,经过深思熟虑小Q定下了如下人选:

第一位,是前面提到的g馆员.台湾社会学家黄光国认为,讲究人情法则的社会,必然是个关系取向的社会.人们不仅依据个人本身的属性和他能支配的资源来判断其权力的大小,而且还会进一步考虑他所属的关系网络.小Q请他是因为他是G官员的哥哥,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小Q的朋友身份出场的,这显然也会让专家们看到自己背后的关系,对自己高看一眼.

第二位,是小Q一位在省厅工作的同学.同学在这件事上给自己提供了重要信息,当然要表示一下感谢,而且同学是系统内的官员,尽管职位现在不高,但其人脉和以后发展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出现也会让自己更有面子,增加专家们对自己事情的重视程度.

第三位,自己单位的领导.之所以请单位领导小Q是这样考虑的,领导出席无疑会给自己争面子,而且看到自己能请得到这么些专家,在以后工作中必定也会对自己高看一眼.关键是,这也是给领导面子,同时给领导提供了一次扩展人脉的机会,领导不但会同意而且肯定会高兴.

当局者迷?

饭局如期而至,各位来宾也悉数到位,一切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简单寒暄之后,宾客们便熟络起来,经过一番推杯换盏,相互之间竟有莫逆之交的感觉.烟雾和酒气熏陶之下,客人们都眼神迷离,似乎在参加一个好友聚会.当然,饭局结束之际,各位嘉宾还都收到了小Q精心准备的礼物.小Q忙前忙后,倒像是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小小的一个饭局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情和关系网络,每个都被网罗其中,似乎都身不由己,其实又都各取所需.


先说小Q.小Q很明白中国人往往以不同的交易法则和关系不同的人交往.小Q如果期望资源支配者(专家们)依照人情法则,将其掌握的资源作为利己的分配,他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将对方套系在和自己有关的角色关系中.角色套系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与本来没有关系的建立关系,第二步是和关系疏远的人加强关系.小Q通过和G官员兄弟攀关系跟专家组串上了关系,接着便通过饭局宴请和送礼加强了跟专家组的联系,专家们既然接受了就欠了小Q的人情,就有回报的义务,那评职称的事自然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说专家们.他们何尝不知道自己入了局就欠了人情.但对于P来说,自己早先在危难时得到了G官员的帮助,这在人情交往中属于“恩情”的范畴,自己是不能不回报的.既然G开口托自己帮忙,自己就肯定要帮,这样既报了恩,又能够和G强化互利的关系,也可以期待以后从G那里获得更多的回报.至于其他专家,如果不接受P的请托,会让P觉得很没面子.将来一有机会,他也可能不给自己面子,最后是大家没面子.为了避免难堪,不如做“人情”给他,而且对方欠了人情,一定要伺机回报,这对自己肯定也有好处,更何况P背后还有国家部委的官员.

再说单位领导和g馆员.其实两人明白自己就是个陪客,但这样的角色他们也倒乐意接受.因为这既给了小Q面子,让他欠自己一份人情,又让自己能够多认识些人,更多的关系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这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益无害.

还有小Q的同学.根据差序格局的理论,同学属于熟人的范畴,互相依存、守望相助是同学人情交往的要义.同学有事自己理所当然要出面帮忙,当然当自己需要帮忙时来自小Q的帮助也是可以确定的.除此之外,顺带扩展自己的人脉也不无好处.

破局

两个月过后,事情尘埃落定,小Q顺利通过评审.

类似饭局每天都在上演,虽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不相同,但人情关系主导下的权力交换的本质却始终如一.

众所周知,职场是社会分工发达的产物,是伴随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它所造就的是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阶段,陌生人社会带来的孤独和挫折以及文化心理的惯性,让中国人对人情和关系的依赖依然存在,凭借熟人关系开展工作,运用人情关系的法则对抗社会制度和规范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而熟人关系的达成和维持需要高交往性的互动,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特点:小范围内的觥筹交错之间,强化了关系,沟通了感情,完成了交易.

尽管人情关系在整合社会、维系人际间感情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以“人情”取代规则,以“关系”弱化竞争,是与现代管理制度格格不入的,会对市场经济进行侵蚀和瓦解.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确立法制和规范是中国式职场走向成熟和发达的必然方向.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