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46 浏览:105536

的第三代几乎都仍然生活在的影子下,他们虽然低调,但十分自豪于自己的血脉.

毛岸青逝世,让的第二代后人中失去了仅存的男性.而在第三代后人中,除了毛岸青有一子毛新宇,此外还有外孙和外孙女3人.尽管的后人们大都生活低调,做事不张扬,第三代更是不涉足政治,大都选择了下海经商,但在毛岸青病逝后,毛家后人再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毛新宇:追寻爷爷的影子

毛岸青与邵华的儿子毛新宇是第三代中惟一的直系男性后人.1970年出生后,为其取名为“新宇”,意指“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的新世界.有人觉得毛新宇和神似,也有人认为毛新宇的相貌更像其祖母杨开慧.

但有一点相同的是,毛新宇和爷爷一样,都非常爱吃红烧肉.有人这样描述毛新宇:长相敦厚,身材魁梧,性格沉稳,着装朴素,与记者交谈间,思路敏捷,不时透出睿智.

1992年7月,毛新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后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毛新宇目前在军事科学院进行军事战略思想的研究工作 ,副师级研究员.

此外,毛新宇还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全国青联常委,一个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据媒体报道,毛新宇去年应邀为广州大学师生作了一场专题报告,同时被聘为该校松田学院客座教授.

据毛新宇自述,他走上研究思想的道路,“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我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是这个专业的,是学中国历史”.毛新宇把研究思想看作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毛新宇对思想发生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其在北大附中上中学的时候.据毛新宇的一位同学回忆,高中时代,如果哪堂课讲的是诗词或者是《反对党八股》之类的跟有关的课文,毛新宇会十分专注地在教室里坐上一整节课,从始至终脸上都洋溢着骄傲与光荣.

据这位同学回忆,毛新宇上中学时还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新宇”的散文,写他跟着一个代表团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的事情,其中有一句话当时被同学们广为传诵:“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大伯就是眼前墓碑上这三个冰冷的字”.

2003年,毛新宇完成的论文《的军事战略进攻思想》被收入当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集》.有报道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毛新宇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实地考察了解放战争期间许多著名战役的战场.

毛新宇认为,的防御从来都是“积极防御”,是进攻性质的防御.曾打算总结这一战略思想,但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动笔,他的论文就是要填补军事思想理论上的一个空白.

毛新宇先后经历过两次婚姻.1997年,他和第一任妻子郝明莉结婚.据报道,婚前郝明莉在山东泰安御座宾馆当怎么写作员,婚后被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不过婚姻持续时间不长.

2000年,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经介绍相识,并于2002年结婚.据说刘滨现在也是一名军人,从事医务工作.

2003年12月26日,就在诞辰110周年的这一天,刘滨生下了第四代的男丁――毛东东,曾孙与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毛新宇说,毛东东1岁时,家人带他回家乡韶山探亲,也许是血缘关系,东东对曾祖父有天然的“灵感”.家人在向铜像敬献花篮时,毛东东甚至不停地叫“爷爷”,而这时的东东只能说两个字的词.毛新宇说:“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教他说.”

孔继宁关注“三农”问题

孔继宁,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出生在中南海,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

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有过接触,但直言外祖父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据孔继宁讲,自己大约一岁多就和父母搬出了中南海,以后陆续去过几次,但因为外公很忙,要开会或者与人会谈,都没能见上.1966年,“”开始后,连父母都很难去中南海了,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参与指挥了当年“捉蒋”的全过程.

但作为毛家后代,孔继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想生活在先辈的光环下.他读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是的外孙.直到1976年9月9日去世,孔继宁突然被叫回去,到9月18日回到学校时,一些学生才知道他的特殊身份.

15岁时的孔继宁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下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家境,当时的大队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好劳力来用.而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期间,大家也只知道他是城里来的.据孔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回忆,孔继宁为人低调,英语基础好,话不多,不活跃.

这种低调甚至延续到孔继宁的爱情中.有报道说,孔继宁的香港籍妻子沈蓉和他相恋很长时间后,还以为他们家只是北京很普通的一户人家,当偶然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他的家世后,一度生气不理孔继宁了.

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孔继宁进入解放参谋部,先后被派驻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任助理武官,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离开部队后,孔继宁投身商海.2002年,孔继宁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开始有计划地对及思想进行宣传.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百年后的》等图书.

而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孔东梅传播“红色”文化

孔继宁之妹孔东梅是第三代中惟一的女性.在第三代后人中,孔东梅长相可能与最为神似,和年轻时一样,孔东梅身材高挑而清瘦,而下巴上那颗标准风格的痣,甚至不用介绍都可以让很多人认出她.

孔东梅1972年生于上海,尽管从未与外公谋面,但名字却是起的.“妈妈把我的照片带去给外公看,再把外公的照片带回来给我看.我的名字就是外公看着照片取的,用了他名字里的一个东字,又用了他平生最爱的一个梅字.”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工作3年后,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孔东梅1999年选择了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

谈到这个抉择,孔东梅说:“2000年,我在美国收到母亲写的书《我的父亲》,提到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觉得自己作为毛家子孙应该做点什么.”在此之前,孔东梅跟普通的19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喜欢电影、文学、旅游.

谈到事业,孔东梅说自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近年来,孔东梅已经出版了《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听外婆讲过去的事情――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外交往事》等书籍.

同的所有后人一样,孔东梅也是做人低调,不张扬.在回国创业前,孔东梅甚至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孔东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硕士,只有当时的驻美大使李肇星知道她的身份.

而孔东梅的同学在评价她时说,不但人长得漂亮,穿衣打扮很清爽,性格也好,从没见她大声说话,更没见她发过火.学习上她很勤奋,上课回答问题挺有主见,英语口语特别好.在创业过程中,孔东梅也经常和员工一起加班,一起吃方便面,喝矿泉水.

后人无意从政

第三代后人中最小的一位是王效芝.王效芝是李讷(与之女)与前夫所生的儿子.1970年,未婚的李讷随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放到江西干校,并在干校与一位徐姓青年结婚,一年后生育一子,取名效芝,即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1984年,李讷与王景清建立了新家庭.

有报道说,王效芝从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调的一位,在媒体和网络上抛头露面更是少之又少.王效芝的名字第一次见诸报端还应该是1990年亚运会期间,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一张《外孙在亚运村》的照片,将其引入公众视野.

当时的报道如此描述王效芝:在运动员公寓10号楼里,有一个默默无闻,但威信很高的怎么写作员,他就是的外孙王效芝.18岁的王效芝是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的学生,自1990年5月份起由学校组织和同学们一道到亚运村怎么写作以来,他就一直在10号楼里任副领班.虽然是的外孙,但在工作中,他却从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和运动员的赞扬.

对的第三代子女来说,成长中的共同特点可能就是严格的家教.孔东梅说,母亲总是教育我们不要老记住自己是谁谁的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当年外婆也是这么教育她的.

的4位孙辈后人中没有一个涉足政治.孔东梅说,目前4人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平时我们4个人都特别忙.现在我、哥哥、王效芝都下海经商了,毛新宇也特别忙,大家都是各做各的,只有纪念活动或节日聚在一起,但都非常亲.”

曾有记者问孔东梅,你觉得最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孔东梅说,我身上的血脉,是我最骄傲的,我非常自豪.


(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