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理课教学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78 浏览:120338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应树立“问题――解析”的教学理念,在内容上着重讲“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注重论从史出,让事实说话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鲜明的教学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教学基本思路:树立“问题――解析”的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各种成长中的困惑.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产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各种疑问.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探求、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中,改变被动听课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开学之初,我会做个问卷调查,首先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然后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反馈建议提供若干个讨论选题.讨论题的范围主要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术热点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学生发言后,主讲老师进行总体评价,一定要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做具体、全面的评价,也就是从掌握全部历史事实的总和这一原则上去分析,不是片段也不是随意的.问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被动听课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问题――解析”的教学理念尤为强调“历史原则”和“大节原则”.也就是从掌握全部事实的总和这一原则去分析,不是片段也不是随意的.一定要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做具体、全面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本质,明辨是非,使历史得到最清楚、最全面的解释.

二、教学基本内容:着重讲“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概况,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要求学生们有所掌握.怎样处理好“纲要”课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就成为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并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要让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知”(“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对“未知”(“为什么”)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因此,“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中学阶段的“是什么”,而着重讲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课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和重要史实已基本了解.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换一个新鲜的角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信服.“纲要”课讲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题目的正面讲述是将问题放到较长时间段,阐述在特定的国情条件下、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成立并参与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及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讲法,抓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第一次论争――“问题与主义”论争,分析胡适的自由主义观、孙中山的三义以及当时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也就基本上说明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比单纯讲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带来的影响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一般性史实一笔带过或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而对于重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比如:提到“洋务运动”,一般人都会想到它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了解洋务运动,我结合现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热的“留学现象”,抓住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下“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这条线.给学生介绍了积极推动幼童赴美留学事宜的“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赴美幼童对于后辈的影响、幼童中的佼佼者(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推动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的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等等).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大家普遍感觉这个角度新,效果好,更能直观生动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说明.

三、教学基本方式:注重论从史出,让事实说话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论证问题时应收集和运用综合性、典型性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地让历史事实说话.这里说的“历史细节”,主要指教材中涉及的较为详实或鲜明生动的事件、故事.讲授历史细节,不是指在授课的过程中偏离教学中心要求,讲一些奇闻铁事和花边新闻迎合某些学生的猎奇心理,而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生动、形象的史实,以“细节”讲述历史逻辑,让学生感觉不是说教,容易接受.

合理有效的案例选择和实际操作,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设置问题的分析、讨论.同样的教学重点和内容,因为换了一个新鲜的角度,就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信服.例如,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讲授中,清朝统治者闭关自守、骄矜自大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从而遭到列强侵略的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特别为学生讲解了以下的历史细节:1793年清朝乾隆时期,英国马嘎尔尼勋爵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访华,其目的在于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英国使者觐见乾隆皇帝时,围绕三跪九叩之礼发生了严重争执.使者带来了600箱包括新式榴弹炮、自来、英国最先进战舰模型等29种高科技含量和高军事价值的样品,这些均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但在乾隆皇帝看来,这些不过是“奇技淫巧”,它们被随意摆放在了紫禁城、圆明园等地,供皇亲国戚和满朝文武们赏玩把弄.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在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的清王朝,对于西方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工业革命茫然无知,丝毫也没意识到来自西方文明国家的挑战和试探.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而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进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约30万字,纵跨170多年的历史时间,怎样在有限的约32课时内讲深讲好,怎样提高“纲要”课的讲授质量和教学水平,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还需要每一个思政课教师认真探索,精心钻研,积累经验,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9).

[2]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05).

[3]沈成飞.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4]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5]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05).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