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案例,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果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23 浏览:119575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多使用生活中的案例能优化教学效果.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现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技巧总结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1.直观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显不足,对于一些抽象型的知识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给他们举一个身边的事例则往往会使他们豁然开朗.如初三教材第四课中提到“合作型竞争”时,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会认为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的.为什么会竞争的同时还存在合作呢?我就举例:如班上两位同学在学习上展开竞赛,他们有一人理科成绩好,另一人文科成绩好.在学习中,他们各自遇到了问题.那他们会不会互相请教呢?同学们都回答会的.那我就总结:他们在学习上开展竞争,有了压力,所以你追我赶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他们也开展合作,互相帮助,弱势学科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双赢的结局,这就是合作型竞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案例教学,举学生身边的事例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吸引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在《学会合作》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生动有趣的画面,耳熟能详的音乐,立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乐于接收的状态,为接下去的讨论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举出一个案例后往往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而生活中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他们也乐于去思考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二、选择案例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迁移作用.如在讲解“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国家已取消学生的学杂费,我们江苏省将于2011年春季开始取消作业本及讲义费时学生听得都十分认真.因为这一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而且关乎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2.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的方法.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值得回味,案例的普遍意义和通用意义也就越大;反之,借鉴意义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收集和列举所有的实际材料,可以抓住几个典型例子加以剖析,从而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

3.趣味性原则.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很抽象,内在知识结构错综复杂,知识的本质属性相对隐蔽,学生学习起来本身就十分吃力.如果再遇上一个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一味地强调记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加索然无味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往往很难较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要说将注意力集中在感觉索然无味的科目学习上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趣味性.所谓的趣味性就是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读性.只有选择了学生感兴趣、喜欢读的案例,他们才会就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兴趣是能力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三、呈现案例的方法

1.文字材料阅读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案例,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发给每个学生,供学生阅读分析.这种方式适合情节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案例,但这种方式不够直观生动,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来说,效果不会明显.

2.口头描述法.根据案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教师口头描述案例,同时由学生作简单的记录.这种方式适合相对比较简短的案例,如果案例过长或者情节比较复杂,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降低学习的效果.同时,这种方式对于教师的描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在描述的时候,不能做到抑扬顿挫,感情投入,则影响学生对案例信息的获取.

3.小品展示法.小品展示法是让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的方式把案例呈现出来,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课,由学生表演小品“妈妈写鱼”.呈现了一个卖鱼的奸商把活鱼换成死鱼,使小明喝了妈妈写的鱼烧的鱼汤后食物中毒住院抢救的案例.一边是学生投入地表演,一边是同学尽情的欣赏,整个班级融为一体,顿时把整个班级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案例上,达到了很好地呈现效果.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恰当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