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42 浏览:21825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渗透和熏陶、规范和引导、支撑和保障的功能;分析了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前者有利于后者目标的实现,后者有助于前者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最后,提出了推动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融合

[作者简介]胡焱(1973- ),女,吉林公主岭人,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63-02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要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的隐性教育,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及人生规划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因此,如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大学文化及其功能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通常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除自然生成物以外的一切事物;狭义的文化则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大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广义的大学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被大学内部所有成员认同和接受,并不断被传播的特定群体的微观文化形态;从其构成来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等四个要素,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现;从包含的内容来看,是大学经过历史的沉淀,由历届师生创造、传承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其作用来看,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物质保障,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文化的功能

1.渗透和熏陶功能.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和传播,如学校的发展历史、引用的大师语录、校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与讲座、文化宣传板报、校园广播及网络平台等.通过大学文化的广泛传播,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逐渐感悟和领会大学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成长目标、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规范和引导功能.大学教育的主旨是培养能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大学生,这不仅要依赖于优秀的师资教学队伍和良好的硬件教学环境,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大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之一,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衡量标准及时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律自省和知耻改过的良好道德观念.

3.支撑和保障功能.大学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个体提供人生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柱.深受大学文化熏陶的大学生将会逐渐形成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最终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有志青年.同时,大学文化建设可以确保大学为社会输送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精湛、思想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大学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和引领文化发展潮流等各个方面,在完善大学教育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制度管理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大学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

(一)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虽然我国高校长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正处在思想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渗入大学校园,使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矛盾,甚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我国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国现阶段提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其目的就是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功能,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渠道,使大学生在先进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在自觉抵制消极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文化素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

同志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大学成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借鉴并传播异质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政治理论的说教,强调政治性服从,而缺乏文化内涵,形式单一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及大众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功能的发挥更是受到了极大影响,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融入和强化大学文化的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渗透着大学文化气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从文化层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文化自信,使学生科学分析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融合,最终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强化“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我国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必须要坚守的原则,哪怕是在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潮流,更新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外的社会实践,都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加强先进文化在教育内容上的渗透,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效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

其次,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与交流、文艺演出、辩论会、演讲比赛及读书征文比赛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增强文化渗透功能.随着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选取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和人物典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看待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此外,费先生还强调“‘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任,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尊奉和坚守.

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要依赖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视野狭窄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思想教育手段,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系统介绍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分析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神,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在反思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实现文化自省和创新.其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既应坚持“政治性”,又要注重“文化性”,但是,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强调“政治性”而忽视了“文化性”,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如今,强调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将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新以往的教育理念,实现“政治性”与“文化性”兼顾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含有大学文化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培养成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合格人才,从而实现提高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斯霞.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教育[J].教育探索,2011(12).

[2]王正坤,毛常明,刘孔莉.大学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

[3]张颖.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2).

[4]雷骥.论文化自觉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5]王尧,蔡中宏.论大学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10).

[6]郑敏燕,骆子炜.大学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6).

[7]张国骥.大学与大学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8]鲁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J]华夏文化,2012(2).

[9]罗爱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