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生态观看“可持续”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66 浏览:94752

生态与环境的误读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被西方”的形式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流形式,尽管一以贯之为“中国特色”,但西方的影响已成为现实.

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的生态文化研究也是自西方而始,传及中国.不管是“生态的”还是“环境的”,不管是卢梭、达尔文的生态思想,还是海德格尔的生态哲学,当全球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我们更多的关注应该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回归到道家哲学生态观的研究,将人类现代性进行的解剖,痛定思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

在环境与生态的问题上,二者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差异.生态主义哲学核心思想认为自然作为主体,人是组成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中其他任何生命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当系统中的种种生命体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反之,“可持续发展”则成为不可能的主观愿望.而环境主义者则始终高举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试图将这面旗帜在人类的高地上永远飘扬,以此为中心建立客观上人类必须赖以生存,却又要以人之手牢牢控制的“自然”环境,以此怎么写作于人类.在环境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将重点从“限制”转移到了“发展”,其根本上限制了自然,发展了人类,不但没有强调生态的和谐条件,反而给人以一种虚幻的“可持续”检测象.正是环境主义的发展有了“可持续”的美名作掩饰使其更具有危害性.因为它能够轻易地使人们在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影响下丧失对生态整体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理性判断,更为严重的是丧失对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未来生存的责任感.

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认识到自身既有能力征服自然,也因破坏环境而面临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我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人为干扰环境的行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思考.当人类逐渐意识到在人为干扰和控制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日趋恶化并威胁到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之后,提出了为人类的持久生存和持续发展,为人类未来的基本权利而保护环境的主张;从法制上讲,利用自然资源合法化,全球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和生产观,这样的发展观是人的发展观,而非自然生态的发展观.在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真正从行动上体现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主体时,我们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导致不可持续.就算我们把人类内部的关怀扩大,使之涵盖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物,这种关怀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适度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现存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数十年,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下,环境保护成效显微,甚至说得上是总体失败.仅对现代工业文明做修修补补的改造是于事无补的.环境保护持续实施,生态恶化持续发展.这难道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大讽刺吗?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难道不需要反思: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没有把人类当作自然的一部分,环境保护也是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根本忽略了自然这个主体.生活于自然中的人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才是生态的理念.

这里需要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本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主体、为核心、为主宰.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环境”保护依然是把人放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实施对自然的掠夺和统治,人以征服自然的方式来证明、实现和弘扬人的自身价值,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价值观成为深深渗透在制度和大众积习中的物质主义.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就是这种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主导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

道家生态哲学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道、天、地、人“四大”结构中,人只是其中之一,且排在第四位.人必须效法“道”,在天、地中行事.庄子在《庚桑楚》也说:“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实也.”(《庄子》第二十三章)老庄一语道出了人与自然的最高境界:只有人类行为遵从了自然规律的发展,天人关系就可达到最高境界.庄子在《天道》中还说:“夫明白于天地之为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第十三章)庄子向世人阐明了天地以“无为”为规律,明白了这点,也就把握了道的根本,从而成为与自然和谐的人.以此调和万物,与自然和谐称为天乐.这种“和”就是“天人合一”.因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主干,“和”成为中国哲学的精髓.

既然物质主义的环境保护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不能根本解决生态危机,那我们换个思路,以道家哲学生态观指导下的生态保护作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坚决主张要拯救地球就只有彻底改变西方的物质主义价值体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环境主义及其环境保护,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到制度中,渗透到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从观念上变革“环境保护”为“生态和谐”,逐渐实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道家自然价值思想

一、自然生态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

道家的自然价值论中,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是世界的两个最主要的组织层次.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是世界最高的价值.

人类社会以文化的方式生存与发展,文化的本质是“反自然”的.从根本上说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命生存、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作了准备,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人类依赖自然得以存在,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将自身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立了高于自然的社会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背离了自然生态体系的发展,正如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所言,文化是为反抗自然而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社会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价值有冲突的一面.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促成并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社会文化中的人实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人类改变了地球,使之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城市.人类还改变了宇宙,以各种人造卫星的方式占领宇宙空间,自然生态系统被人类的文化分解得支离破碎. 古典道家看到了自然生态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矛盾的意义,主张“自然无为”的生活.庄子在《秋水》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第十七章)阐明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是整体,人和文化是个体,自然比文化完整.破坏自然本性,那是“侵其德者也.”

二、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利用科学改造自然,创造文化价值,人类物质丰富了,强大了,但这样的强大却建立在对自然价值的掠夺上.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效法自然”“绝学无忧”.老子在《道德经》中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道经》第十九章)其阐明了弃绝自作聪明的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弃绝巧诈和功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不能用来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认识生命的本根,存在的本原,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才能免于忧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德经》第48章)本章阐释了“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越积累越多,也会使人越来越膨胀自负,因此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了,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这里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老子认为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可见,古典道家对科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无为即是要遵循“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是控制和改变自然,而是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道家社会生态思想

作为现代生态文化新思潮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社会-自然”为系统,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系统中,人统治自然的观念直接源于人统治人的实在,一切社会问题皆源于此,成为生态混乱的核心问题.道家的社会生态思想,给现代社会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重新建构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自然-社会-人的系统.

老子思想的核心“自然无为”道“为天下贵”,以“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以“无为”的法则治理国家,一切要顺其自然,孕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老子以“无为”的原则,用“天道”论证“人道”,用“自然”推论“社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德经》第79章)上天之道,公义无私,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一、消费观

物质主义将现代社会导向了消费型社会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文化中,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是被附着了成功的标志、地位的象征.这种消费观导致了诸多不正常的现象,显现和隐现的生态恶化正是这种消费观的直接后果.在这种形式下,道家的“崇俭抑奢,知足守道”的消费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以自然无为的原则,使行为单纯,心地纯正,生活简朴,过淳厚质朴、恬淡静心、同自然完美统一的生活.

二、人生观

在现代消费观、物质主义至上的人生价值观主导下,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共存,而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和挑战.其后果是物质丰富了,自然衰败了,精神匮乏了,道德丧失了等损坏了自然、社会、人的自由发展,扭曲了自然一社会一人的关系.在此迫切的形式下,生态化研究把道家生态人生的思想提上日程.

老子的《道德经》得出的人生结论:上善若水,谦虚谨慎.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道经》第八章)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身处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最善的人,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因此,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名利禄,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总之,只有从古典道家自然之美的生态美学思想中,以“道”的原则去体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欣赏自然和谐的美,从审美到,从到人类社会的制度,都奉行“无为”的处世原则,清净、宽容,不贪欲强求无法企及的成功,才能不断地进步.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为指导,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构自然一社会一人的系统.唯有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稳定,才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