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泰州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文化观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32 浏览:158401

[摘 要] 泰州哲学思想中的“万物一体”生态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 “天人合一” 思想发展,也是泰州区域优秀文化的突出体现.泰州区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派的生态思想,尤以儒派之一的泰州学派生态观最为鲜明.泰州学派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主张,升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也形成了鲜明的泰州地域生态文化特色.

[关 键 词 ] 万物一体;生态哲学;泰州地域;文化特征

[基金项目] 本文为泰州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泰州哲学思想研究”(编号:WYS0903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52-2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前进方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土壤中的泰州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又彰显了泰州区域文化的个性.泰州市民崇尚舒适,追求安逸,为人处世不事张扬,待人接物讲究中正平和,邻里之间注重团结互助.尤其是王艮明确地提出“止至善者,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讲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身体安逸,向往“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这种追求和体现祥和安泰的区域文化思想,其出发点与同志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何等的一致.纵观泰州历史文化,一批先贤对包括和谐理念、与时俱进、重教尚文、天人合一等的一系列生态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既反映了泰州哲学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价值理念,也打上了泰州区域优秀生态文化的深刻思想印记.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对当今西方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的思想家们对“天人合一”思想多有宏论和创新的阐发.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蒸民》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中含有人民的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较低,人类对于自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人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于是,人们在“敬天”、“事天”中,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从自然之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到了春秋时期,庄子最早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是齐同的,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认为人与天本来是合一的,只是因为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人处于自然的状态,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孔子认为,“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过程之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万物是自然的产物.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在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人和万物是相统一的,人性与物性是相通的.能充分发挥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性天相通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到了战国时期的《易传》,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代表.《易传》认为,人类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相统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万物之后才有男女组成的人类社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与天地自然互相沟通、协调和统一.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天人同类说”,他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把天、地、人三才串联、贯通起来的则是“王”.他在《王道通三》中解释“王”字时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因此,社会政治生活要“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因为君王就是现实世界中代替天统御臣民和万物的无上主宰.尽管董仲舒学说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但其天人关系的论述还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宋明以降,“天人合一”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理学家们摈弃董仲舒的“天人同类说”,开始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王阳明把“天人合一”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整体观.在《书朱守乾卷》中,他说:“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在《传习录》中,他指出:“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整个社会就会凝聚成既有秩序又有等差,既相亲相爱又不分彼此的和谐整体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泰州学派阶段,则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从“身”是天地万物之“本”角度出发,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在《勉仁方》中,他说:“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物不获其所,即己之不获其所也,务使获所而后已.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此予之志也.”在这里,王艮把王阳明的“心”与万物同体巧妙置换为物质性的“身”与万物同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艮的“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的“万物一体”观,是从整体的生态角度来讲的,这既与其师王阳明着眼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万物一体”产生了明显的差别,也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此赋予了生态文化的内涵.王艮在其《语录》中多次讲到“万物一体”,如“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政”、“万物一体之德”、“万物一体之道”、“万物一体之志”等,但其核心在于强调“人”与“万物”关系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尊者身也.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等以天地万物依于身,不以身依于天地万物.”王艮认为当时社会是“天下无道”的社会,故而坚决不去,并表白说:“隐居以求其志,求万物一体之志也.”这种“以身为本”的“万物一体”思想,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他心忧百姓疾苦,立志改变社会面貌的宏大志向.人与自然、社会,被王艮统一在“为生民立命”的“万物一体”教育之中.在此基础上,王艮还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他把人的“身”看作是适应自然的“天性之体”.《语录》中,他说:“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当思则思,思通则已.如周公思兼三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何尝缠绕?要之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他不但有著述,还有实践,在《年谱》中有一段记载,他看到父亲常在溪上张网捕雁,每日能捉获十余只.为了保护鸟类,他说服父亲“焚其网,纵雁飞去”.这种行为,体现了王艮保护自然的思想本质.可以说,实现从个人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是王艮“万物一体”思想命题的出发点.学派重要传人、王艮之子王襞在《语录遗录》中进一步指出:“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矣.充拓得开,则天地变化,草木蕃殖,充拓不去,则天地闭,贤人隐.”“希天地者,希天之自然也.自然之谓道.天尊地卑,自然也,而乾坤定位矣.”就是说,自然界的鸟啼花落、山峙川流、天地变化、草木蕃殖等,都属于“希天之自然”现象,所以“自然之谓道”.在这里,王襞把道学家们的不可捉摸的“天理”之“道”变成了现实的“自然”之“道”.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率性之谓道”的思想主张.他说:“吾人至灵之性,乃天之明命于穆不已之体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是性也刚健中正,纯粹至精者也.率由是性而自然流行之妙,万感万应,适当夫中节之神.故曰:率性之谓道.”“性本具足,率性而众善出焉,天命之也.率天命之性,即是道.”既然“道”出“自然”,人就当顺自然之性去行动.在他看来,人的“良知之灵”是“本然之体”,“良知本性”是“天之灵而粹精之体”,它们自自然然地体现在人的“一体之慈”之中.不管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率性而行,率性而为.由论证从自然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王襞追求的是一条顺应个体人性要求的自由社会理想.学派重要传人徐樾进一步提出了“率性修道”说.在《波石语录》中,他说:“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于是,“心即性”、“性即道”,“率性而为,即为至道.”这一主张,又被颜钧大为发扬,上升到造化天地万物的地步,提出了著名的“人心为贵说”.在《论三教》中,他说:“人为天地心,心帝造化人,是仁惟生,是生明哲.”而且“人心”被颜钧看作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因而他到处张榜传教,宣扬“救人心火”.在《明尧舜孔孟之道并系以跋》中,他说:“但洗思虑嗜欲之盘结,鼓之以快乐,而除却心头炎火.”应该说,颜钧的“人心为贵说”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在《告天下同志书》中提出的要人们“以仁天下之心”去“易天下为功业”的思想,应该值得人们高度肯定. 泰州哲学思想中,除了如儒派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重要生态思想,道家和佛家的生态思想也对泰州生态文化发挥了重大影响.从东汉至两宋,泰州盛行道教.至今的城隍庙,是江苏省境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规模最大的道观.道家崇尚“自然”、“不争”,追求精神层面和谐自得.这与泰州学派“万物一体”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泰州的佛教文化古老而深厚,对泰州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陆游为光孝寺撰写的《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记》中的“最吉祥”,不仅成为泰州佛教文化的核心,而且也逐步成为泰州生态文化追求的显著标识之一.可以说,泰州生态哲学思想中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主张,升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形成了鲜明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形态上看,形成了泰州地域独特的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在这种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生态文化观照下,泰州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显现出“温和、宽厚、雍容、大度”的特点.而从物质形态上,则形成了泰州得天独厚的江淮海“三水交汇”的“水绕城、城抱水,水城一体、街河并行”的水城特色.凤城河、溱湖湿地、千岛菜花、水上森林公园、古银杏公园等风景区,都显示出泰州“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