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83 浏览:71269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由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三个层面组成的.这三个层面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如果这三个层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意识形态漂浮”问题的出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不能够深入人心,甚至遭到排斥而游离于社会个体之外,漂浮在空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并以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范导机制作为建设的起点.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结构;意识形态漂浮;价值范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3-0006-03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应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缺失的现实之需,更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之举.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种种措施,有效避免“意识形态漂浮”问题的出现,确保建有实效,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能够引领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定的信仰保证、明确的价值规范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素与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形态是由一定时期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社会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系,贯穿、融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意识形式之中,并和各种意识形式一道有机地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认知――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中对其基本理念进行说明的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论前提.知识论前提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意识形态的科学与否;价值――信仰层面是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及其信仰成分,是人们价值选择的根本依据;目标――策略层面则是意识形态及基本理念实现的目标、途径和艺术.[2]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整地包含了这三个层面的主要因素,三个层面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在指导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样,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解释层面由唯物史观构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论前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存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当前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利益单位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团体分化为独立的个人,竞争、利益导向等新的观念动摇了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或强化了的观念,使社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因为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缺失,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碰撞冲突激烈,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提出的,而非主观臆造.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囊括了最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并旨在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优化其信仰结构,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支撑,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推动作用.三是体现了社会前进发展的规律.社会是永远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尚价值追求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更加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是在各个层面上都比现在大大提升的社会.

唯物史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论前提,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但是,科学的知识论前提只具有工具理性,只有与价值信仰相联系,才能形成价值理性,从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念体系,构成了它的价值――信仰层面.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同时又把社会主义性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相适应.它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落后价值观念的反价值观念,同时又是爱国、创新、进取、公平等价值观念的正价值观念,在否定和肯定的双重作用下,维护和倡导着一种正确的、应该占据主导和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中的“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不能实现的理想是没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包括科学的认知――解释层面和高尚的价值――信仰层面,也包括切实可行的目标――策略层面.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各种矛盾凸显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精神动力、思想保证等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支撑,其最终指向是建立起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理论推演和实践演进中被证明是正确、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维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和激发斗志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国盛我荣、国衰我耻、富于进取的优秀民族品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的进一步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具体、直接意义层面上的细化要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意识形态漂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效的反向尺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回答了意识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继承者们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们注意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在经济基础上直接形成的,而是经过社会心理的媒介而形成起来的”,并且受到已有的社会性格的影响.[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在通过影响、改变或重塑社会心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建构起双向互动的坚实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意识形态漂浮”的问题.所谓“意识形态漂浮”,是指大众传媒可以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却不能够深入人心,甚至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漂浮在空中.[6]在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漂浮”如果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沦落为“闲来无事的诗词”.[7]因此,它也就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效的反向尺度.


从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上来说,“意识形态漂浮”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基于三种原因:一是意识形态赖以建立的知识前提缺乏科学性而失去可信性.对知识前提科学性认同程度的高低,一方面依赖于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如果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水平低下,就容易受社会情感因素的影响,对意识形态知识前提的科学性缺乏鉴别力;另一方面,也与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倡导者对知识前提在以社会成员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下的诠释和发展息息相关.二是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失去正当性,不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或者不合情理,不能调动人们对其追求的热情,这时,社会就会因为主导和主流价值观念的缺位、人在本能驱使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多元价值观念之间日益激烈的碰撞冲突而丧失一致性,甚至呈现出动荡性的特征.三是目标――策略层面缺乏可行性.意识形态知识前提的科学性、价值信仰的正当性并不必然产生目标――策略的可行性,一旦人们怀疑其可行性,就难以形成共同的实践意志,从而导致人的现实行为偏离其价值信仰的内在要求,出现言与行的背离,并最终导致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的颠覆,以及可行的但却可能不符合意识形态内在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的三个层面来看,唯物史观的知识论前提不可辩驳地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前提.但是,这种隐含于体系内部的知识论前提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感觉、认知到真正理解,还有赖于人的言教、身教以及两者的统一,有赖于进一步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优化和提高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认同作为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总结和提炼的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真正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倡导的价值信仰系统.这种价值信仰系统既联系历史,又关注现实和放眼长远;既注重传统,又在其中融入时代创新的元素,在解释世界、规范行为上显示和蕴藏着巨大的能力和潜力.但是,这种能力和潜力的彰显,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价值信仰系统的认同和内化为前提,而这种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价值信仰系统,无时无刻不受到其他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冲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于强化人们的自律、自省意识,并通过自律、自省来防范、纠正和约束不法、不道德行为,达到全民族道德素质、制度意识和精神境界等多方面的提升,最终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充满了希望,但实现的过程却充满挑战,艰巨而漫长.因此,必须有完善的、可行的策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才能实现.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自身构成的层次性,提出了宏观上的建设策略,但细化的、可持续的策略仍然需要社会多方面尤其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

由此看来,我们党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论前提的科学性和价值信仰的高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正当性,但在其构建过程中,仍然广泛地存在着“意识形态漂浮”的可能.知识论前提的自身科学性和价值信仰的自身高尚性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的彰显,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高尚性意蕴才有现实意义.因此,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避免作为构建反向尺度的“意识形态漂浮”的出现,主要任务就在于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素和结构的三个层面,有效开展目标――策略层面的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

三、价值范导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起点

在目标策略层面上,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都遵循着由点到面的路径,其实质也是一个从个体心理扩大到社会心理的过程.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认为:“在个人的心理活动中,始终有他人的参与.这个他人或是作为楷模,或是作为对象,或是作为协助者,或是作为敌人.”[8]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完善的核心价值范导机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起点,从而有效地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个体心理,扩大为社会心理,把价值体系内含的合理性,外化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1.明确价值范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取得预期效果、满意效果,必须由主观意识抽象转化为客观具体的现实感知.这一转化需要一定的主体来担当.因此,价值范导机制首先必须有明确价值范导主体,其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信、真行,感染和引导广大民众.一是党员和党员干部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提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集中体现了我党的价值信仰和意识形态,担当价值范导主体是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一群体中,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更多,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党员的形象,更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严格自律,承担起更多的价值范导责任.二是教师队伍.意识形态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最终确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长久之策.教育是百年大计,广大的教师承担着培养一代代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范导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仅要“学高为师”,还必须“身正为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

2.区分价值范导客体.在当前阶段,社会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的人群所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张力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层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区分不同的价值范导客体,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证建有实效.一要区分要求.对不同的价值范导客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马克思主义是所有员必须坚定的信仰,非党人士则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者;全体党员、公务员队伍中的党外人士必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他人员则不必然有此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道德水准.二要区分价值范导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共性的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价值范导客体的具体情况,还原成不同的个性,才能为不同的价值范导客体所熟悉、具体感知并真正理解和接受.比如,对于科技领域的价值范导客体,就应该结合科技创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建设,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对于企业领域内的价值范导客体,就应该结合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注重培养其制度意识、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三要突出价值范导客体重点.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是在或远或近的将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者和生力军,他们形成于现在、成熟于将来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成败.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过程中,他们理应成为价值范导客体群体中的重点.

3.完善价值范导实施.价值范导实施是连接价值范导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手段上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手段的作用,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又要把新兴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传播手段,如博客、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新载体纳入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领域当中来,并不断加大其在传播手段中的含量比率,实现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的优势互补;二是规范上要利益引导和力量强制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取得人们的内化认同,必须通过利益引导来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认同,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荣誉制度,通过国家褒扬的方式肯定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者,引导其他社会成员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励制度,通过许诺奖励种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为,使人们形成确定的预期,引导和激发单位、个人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遵守上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必须注重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国家手段,对种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