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生命哲学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52 浏览:103744

摘 要 :林语堂能够洞明生命的悲剧底色,又肯定人生的相对价值,不仅是他生命哲学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个人的一种生命哲学.林语堂以人生的幸福为现代社会的唯一追求,又将个性自由舒展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

关 键 词 :生命哲学;悲剧底色;诗意;快乐

生命意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家及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著名的作家往往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张爱玲的人生苍凉感等,都给人以感动心魄的震撼力;而林语堂的作品中却充满着欢乐的情绪,空灵的性情和闲适的笔调,似乎缺乏生命意识,尤其是生命意识中的悲剧底色.这是对林语堂的一种误读.面对人类先验性的悲剧命运,林语堂既不赞同那些悲观主义者的论调,也不赞同那些与命运做斗争的无知论者,而是要创造一种属于人类自己的全新的富有意义的生活:即在遵循天地自然道心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幸福生活的大厦.那就是“善待人生”,以一种诗化方式充分地“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①这“黑暗的地牢”是林语堂对生命本体的认识,而“生活美满”则是对个体生命的存在的不懈追求.林语堂就是要在这“黑暗的地牢”中诗意地栖居,快乐自由地生存.

从林语堂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生命哲学是建立在生命悲剧的底色上的,可以说,人生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产生的生命的终极虚无和绝对徒劳,林语堂不仅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了悟得非常彻底.在“生命脆弱如同琉璃”的微妙感受中,令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缕忧伤和叹息.因此在《鲁迅之死》一文里,林语堂在对“民族之魂”做了通俗化的解读的同时,其中又包含着多少“奋斗进取”后的虚无呢林语堂认为,传及后世的影响犹如将花朵摘下来,而将花瓣丢在地上,香味依然存留于空气中,但这已经是“一种更好的、更合理的、更为公的永生.”鉴于此,林语堂对鲁迅身后这样评价:“鲁迅既生于今世,即说今世之言,所言有为而发,斯足矣.后世之人好其言,听之;不好其言,亦听之.或今人所好在此,后人所好在彼,鲁迅不能知,吾亦不能知,后世或好其言而实厚诬鲁迅,或不好其言而实深为所动,继鲁迅而来,激成大波,是文海之波涛起伏,其机甚微,非鲁迅所能知,亦非吾所能知.但波涛前仆后起,循环起伏,不归沉寂,便是生命,便是长生,复奚较此波长彼波短耶”②正是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底色,林语堂在自己的小说《京华烟云》曾设有一个这样的场景:姚木兰与她的父亲在书房品评古玩,父亲认为,古玩现在在自己家里,属于自己,但最终不会是自己的,想一下这些古玩一百年前是准的一百年后又是谁的呢木兰听了父亲的话,对世事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短短的生命未始没有他的尊严”,他的尊严在于追求的过程,在生命的过程中追求的行动落到了实处,人类的心灵得到了寄托.即使世界谈不上什么进化,只可谓变化,那变化也很必要,否则人类就真正无所事事了.既然“一切都是过程,目的是没有的”,就让我们抓住过程吧!何况,人生也非只有无奈和失望,况且正是那些无奈和失望激发出人类的种种创造精神,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林语堂发现:“当我们发现人类不免一死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时间消逝的时候,诗歌和哲学才会产生出来.”③这种将生命的过程提升到诗学与哲学的高度,其实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林语堂能够洞明生命的悲剧底色,又肯定人生的相对价值,他认为快乐首先是一种生命哲学,是生命意义的价值所在,是诗意人生的最重要的涵义,是人生智慧的一种体现.

如果将快乐首先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情绪类型,那么林语堂的快乐首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热情和兴趣.他论肚子“在宴会中,中国人是多么兴高采烈啊!当他吃得酒醉饭饱的时候,他会喝出人生是美妙的.这个填饱了肚子,产生着精神上的愉快.中国人是相信本能的,当他的肚子告诉他说:肚子美满了.一切也就都美满了.”④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民以食为天”,当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的那种快乐产生的同时,便认为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就是丰衣足食.他谈“大暑养生”,品味“秋天的况味”,回味“乡情”,享受“钓鱼之乐”,他的二十四快事痛快淋漓.他的这种快乐似乎充满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他便能冲破世俗,以个人独有的方式打理自己的生活:他赞美自己的婚姻、盛赞妻子.对于个体生命的成长,他觉得就像诗一样:“在我们许多人之中,有时震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此听来甚觉刺耳;我们也许应该有一些以恒河般伟大的音律和雄壮的音波,慢慢地永远地向着大海流去.”⑤

在林语堂的生命体验中,快乐决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是他诗意的生命哲学中的重要一环.林语堂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如果世间有东西可以用尼采所谓愉快哲学(Gay Science)这个名称的话,那么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哲学确实可以称为名副其实了.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眼真意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愉快的态度.”⑥

林语堂执着于生命体验的快乐,实际上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价值.尼采就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价值标准.他说:“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鼓舞之下,在生命之光照耀下谈论价值的;生命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起价值,生命又通过我们对之进行评价.”由此看来,林语堂把快乐作为一种生命的哲学,其实正是像尼采一样,在创造生成中体现生命的快乐的,他决不是仅仅“躺在床上”“做文与做人”的.他在创造中体会了生命力勃发的快乐.

首先,林语堂的创造力体现在文学成就方面.他的书房里有一副自己作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国内,他接受儒道两家思想,力倡明末竟陵“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他创办《论语》《宇宙风》《人间世》等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这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立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主张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林语堂的大多数小品文都追求幽默的情调,这是他作品突出的艺术个性.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林语堂的散文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不光理论上,而且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林语堂和周作人都是现代散文闲话风一派的守师.”林语堂的小品“融会了东西方的智慧,从学养方面另辟一途,所以在当时和后来都有相当的影响.” ⑦这种评价和定论足以看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作为和贡献,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及价值.在国外,林语堂的影响更大.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并因《京华烟云》的创作成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用英文写作来向外国人直接介绍中国文化,是林语堂文化活动的一个特征.他曾出版过三、四十种英文著作,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其中《生活的艺术》从1937年发行以来,在美国已出到40版以上,瑞典、德国等国家直到1987年和1988年仍在再版.

其次,林语堂对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最典型的当属中文明快打字机的发明.早在少年时代,林语堂看到海里的船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后来的1916年,他萌生了发明一部中文打字机的梦想.这样的打字机可以改变当时用大盘铅字的打字机的弊端,而代之以发明一个用窗格显示首末笔的方法的键盘,这种打字机不用学习训练就可以使用.如果这种打字机发明出来,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国人都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打字机了,其效率可以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经过1931年前后的努力,尤其在40年代末,林语堂终于试验成功,中间经过30多年.正如其女儿林太乙所说:“父亲有超人的精神,超人的创造力,使我想到纽约泰姆士广场壹千只亮灯炮的广告,灿烂得令人眩目.”⑧

林语堂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情趣丰富的艺术家,他亲近自然,吸收天籁地气;他热爱人生,富有创造才能;他享受“和谐”惠赐,在多元的世界里俯仰自如.他的生命充满了勃勃生气,他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林语堂以人生的幸福为现代社会的唯一追求,又将个性自由舒展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正像他在《言志篇》中所说的:“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在他诗意的人生中,快乐是其生命哲学的追求,自由独立则是其生命哲学的底线.快乐、自由构成了其诗意人生的双翼,使其能够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以个人为本位的理性主义,其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觉的人既是主宰世界的力量又是自己的主人,只有肯定并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人才能真正成为人,人类社会才有希望.”⑨林语堂在“革命”的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做自己的主人,他说:“我喜欢革命,但永不喜欢革命家.”“喜欢革命”,表明自己不游离于现实,因此他能够在女师大风潮中以“土匪”自居,“三一八”惨案后怒斥“闲话家”,作“打狗运动的急先锋”,在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时,作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主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他更看重知识分子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的责任.他不喜欢革命家,更不能做革命家,他代表了五四知识界分化后的另一种人,既不“左”转,积极投身于民众解放运动的大潮,又与效忠党国、与国民政府合作的“教授”、“学者”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那是力图在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走自己的路而不与种种政治集团相结合的知识分子. 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在林语堂的所为所不为中,成就了他自由独立的“富有情趣的中国文人”的品格.

林语堂珍爱生命,珍爱自由.在自己的文学表现世界里,提倡闲话,表现性灵,以其个人主义的立场反对文学的功利目的.他说:“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此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之文学,便叫‘性灵’”,“性灵就是自我”,“古来文学有圣贤而无我,故死;性灵文学有我而无圣贤,故生”⑩,他又说:“一切的作品来源于千变万化的个性冲动,是无从纳入什么正宗规范,及无从在美学上(非实际上)分门别类的.因此,古代所谓义理,笔法,及今之体裁等,都是无稽之谈.文学是没有一定体裁的,有多少作品,就有多少体裁.有文必类,类外无文.” 他以自己的方式表现文学,又在文学中表现自己.正像他自己所感悟到的:个人的生命究竟对于我自己是最重要不过的,也许在本性上,如果不是在确信上,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或道家.

林语堂的生命在对快乐、自由的追求中焕发出葱郁蓬勃的活力.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从世界开端便一举而产生的大力量,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它遇到物质的阻碍,奋力在物质中间打开一条道路,逐渐学会通过组织化来利用物质;它像街头拐角的风一样,被自己的障碍物分成方向不同的潮流;正是由于做出物质强要它做出的适应,它一部分被物质制服了;然而它总是保留着自由活动能力,总是奋力要找到新的出路,总是在一些对立的物质壁障中间寻求更大的运动自由.”林语堂曾经称赞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比喻深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神韵.其实,林语堂自己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像风一样自由,勇往直前,生机勃勃,这样的生命是不会粘滞于某种固定的生存模式,也不会被世俗功利阻碍或约束,而是永远在行进当中,不断有新的形态.

是什么使林语堂在洞悉生命的悲剧底色后还能不懈地追求快乐与自由,使自己的生命充满诗意的光辉呢美好的童年犹如温暖的阳光时刻照耀着林语堂的心灵,而沐浴在阳光中的林语堂一生都感觉温暖、明亮.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陶冶了林语堂的心灵,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他终生享用不尽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山水培育起他独特的“高地人生观”,家乡山水使其自由独立、自信,父亲的深情、乐观、梦想则为林语堂插上了飞翔远方的翅膀,而二姐婚礼前的嘱托使其终生难忘,“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二姐的愿望成了林语堂强烈的,使他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对西方的文化也广收博采,他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时充满自豪地写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也正如伏尔泰所言:“没有,没有名利欲,没有野心和虚荣心,人性的进步,鉴赏力的提高和科学艺术的完善都是不可想象的.”之和谐的平衡,乃是灵魂的真正力量之所在.作为人生的序曲,童年生活奠定了林语堂人生的基调,幸福快乐的童年使其一生都充满诗意.


林语堂自己说过:“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同情达理的人,而他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笔者认为,林语堂应该是一个理想的人,他被鲁迅骂过,被胡风批过,被人们误解过;他被女儿称赞是“最好的父亲”,被当代学者、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誉为“反抗绝望,善处人生”的人,被解志熙说成“寻找快乐”的人等无论别人对他说什么,林语堂都可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作为一个生命,他已经走了,但是他生命中的诗意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生命河流中的心灵,他不会被忘记!他是生命河流中独特的“这一个”!

注释:

①③④⑤⑥林语堂著《林语堂文集》第7卷P25 P39 P47 P32-33 P123.

②林语堂著《林语堂文集》第9卷P494.

⑦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P397.

⑧王兆胜著《闲话林语堂》[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1月北京第1版,P297.

⑨朱德发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的多元性》[J]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P171.

⑩林语堂著《林语堂文集》第10卷[M]作家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P196 P187.

施萍著《快乐天才――林语堂对苏东坡人格的现代阐释》[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P115.

林语堂著《林语堂文集》第8卷P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