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浪费”那个时代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60 浏览:32478

没来焦作前,好像已经对焦作非常熟悉了,脑海中全是媒体所传递出的焦作财政改革信息⋯,⋯,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神交”,我们对焦作神交已久.

2011年6月27日,新理财杂志社编辑部组织赴焦作调研学习,笔者终于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了.

第一个问题自然而言地是:焦作当时为什么搞财政改革?

说实话,笔者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感觉“人”的因素占主导,因为有了“申相臣”们,所以才有了改革.

抑或,焦作财政改革,只是一种因人而启的“特例”.

申相臣的介绍却把我们带到了10多年前.

那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焦作当时情况可以说是让人“焦头烂额”.

一是经济社会问题频出.乡镇基层政府正常运转经费都保证不了;公务员、教师工资发不出来,最长的达到18个月之久;农村、告状的很多,70%都是因为农村的财务管理混乱,群众对村里面的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不信任,经常告状.

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方面财政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小金库”屡禁不止,泛滥成灾.

三是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秩序混乱,许多国企虚盈实亏,改制时问题暴露;不少预算单位虚报冒领骗取财政资金.

面对乱象,时任焦作市市委书记的刘其文也着急了:“一个市也就是一个家,我这个市委书记也就是家长,但我这个当家长的连家底都摸不清楚,还怎么治家呢?”

对于时任焦作财政局副局长的申相臣来说,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这些问题能否从财政方面找到解决办法?作为财政部门,管还是不管?又怎么管?

主政者和实践者便共同拉开了一场财政改革的大幕,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实行综合预算⋯,⋯,暴风骤雨而又润物无声.

从此缘起,焦作财政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原来如此.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临变期.对地方政府来说,其运转的物质基础难以保障,连公务员的工资都无法及时发放,地方政府的财政模式面临改变.

在城市里,企业破产趋向明显.我们对当时依然印象深刻的是,经常有下岗工人到政府门前.可以说,城市经济和市民也在面临着利益模式的变革.

在农村里,乡镇干部为了能发工资,千方百计向农民收“三提五统”,致使恶性事件频发,而作为最传统经济个体的农民,实际上处于“破产”的状态.乡镇运转和农民同样面临着利益模式的变革.

再也不能这样过!

于是,那个时代必然要求焦作改革.

正是在那个时代驱使下,焦作改革者主动开始了改革.

他们没有“浪费”那个时代.

回到现在,可以说,一些当时并没有这样改革的地方政府,由于有了后来的转移支付,大家的穷日子也同样终结了.

当然,也无需承担改革的成本和个人代价.


所以,时代趋向是一个因素,时代改变者同样是一个因素,所以,才没有“浪费”那个时代.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