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药敏试验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28 浏览:122713

摘 要 :目的:对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抽取在我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患儿病例若干例,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结果:小儿肠道细菌感染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结论:对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对临床对该病进行更好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关 键 词 :小儿肠道细菌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82-02

为了对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对小儿肠道细菌感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患儿病例若干例,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根据结果对该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患儿病例若干例,所有患儿的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

1.2 菌体培养方法.

首先将标的培养基本置于二氧化碳孵箱中,空肠弯曲菌的培养基应放入厌氧袋中,在40℃以上培养两天,疱肉培养管在35℃以上培养一天,对有气体产生者进行鉴定,没有气体产生者要继续培养一天.对达到要求的菌落进行观察,对染色形态、具体生化反应进行记录,并作出血清学诊断,最后进行相关药敏试验.

1.3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肠道细菌感染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不但引起小儿出现腹泻症状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其病原菌也有很多[1].因为该类患者的消化系统的发育至今还不是十分的成熟,不会对食物明显的质量变化产生很好的适应,较容易引起其消化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又由于其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抵御功能不是很好,减弱了其对入侵病原的拮抗能力,进而致使肠道感染病症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喂养,会大大增加肠道感染的感染率[2].

小儿肠道细菌感染中最主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产生耐药,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哌拉两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丁胺卡那均较敏感.但是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对小儿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也不提倡将亚胺培南作为首选药物[4].肺炎克雷伯菌是肠道疾病的重要条件致病菌的一种,易导致婴幼儿患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上大多利用抗生素、微生态调节剂和开胃健脾三类药物联用的方法给予治疗,效果显著.

志贺菌会引发细菌性痢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第3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的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良好,对细菌性痢疾进行治疗的效果很好.但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软骨发育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应慎用[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小儿肠道细菌感染是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大多数患者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小儿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对临床对该病进行更好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该病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