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模式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69 浏览:154907

传统高中化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为主要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按教师预定的程序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丧失,形成了依赖和等待的思想.这种重灌输、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体验的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化学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从传统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教学中.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知识构建,技能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探究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构建,就需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产生又源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素材来激活学生的求知,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我要学”状态,从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活课堂.

随着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而合理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氯气的性质及用途”的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新闻材料“伊普雷战役”并提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简介“伊普雷战役”并引出氯气性质的探究,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实验来创设情境,可让探究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将一只小试管中红色的品红试液迅速倒入另一只带塞子的“空”试管(里面收集满无色SO2气体),变魔术般地让学生吹口气,震荡试管,品红试液红色迅速消失,此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探究中.又如在“Na2O2性质”的教学中,以“吹气生火”实验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虽然占课堂时间不多,但其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又容易走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束缚中,探究式教学无法顺利展开.

二、明确任务,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探究问题后,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任务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任务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

以“Na2O2性质”教学为例,在第一次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将Na2O2投入H2O中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第二次课堂中,安排各小组对实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小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①反应的试管发烫,说明Na2O2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酚酞受热分解;②由于H2OH2O较少,Na2O2与H2O反应生成的NaOH浓度太大,使酚酞试液褪色;③Na2O2与H2O反应有O2气体生成,是O2使酚酞试液褪色;④Na2O2与H2O反应不是直接生成O2气体,先生成H2O2,H2O2使酚酞试液褪色.学生提出实验后的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将酚酞试液滴入到浓NaOH溶液中,酚酞立即变红色后,逐渐褪为无色,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酚酞褪了色的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仍为无色,这说明第二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间讨论,最后得到H2O2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的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到知识,而是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交流而获得知识,形成的是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中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主导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反思总结,整合内涵,迁移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而此时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来优化思维过程,通过总结归纳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将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内化,从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在学生对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在“微粒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教师逐层提问“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引导学生探究后,总结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问题“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引申出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稳定.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拓展应用.如在“氯气性质探究”中引导学生写出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分析漂的成分和有效成分.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后进行总结,在巩固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