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课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7 浏览:92150

摘 要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 键 词 :物理习题课;教学环节;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21

传统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侧重学习结果的考查,教师的讲解也是以结果为目标,这样学生确实积累了一些知识,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新课标下,高考命题更注重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解答物理问题的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在习题教学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开始注重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太过于注重能力,又出现了将“能力”异化为“方法”的现象.学生死记硬背了一些“题型”,熟练掌握了一些与之对应的解题方法,然后通过题海战术,期望达到“见题生法”的效果.在习题课教学上缺少了必要的探究、合作、交流,更缺少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呢?反思一下,主要问题出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是得出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跟踪练习,学生只会按教师传授的“方法”套用,题太多,学生既无全面的思考过程,又无消化、吸收的时间.长时间这样,缺少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过程,更忽视了学生暴露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得到锻炼.长此以住,形成了“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现象.解答新问题时,学生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物理习题课教学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习题课的质量,使我们的辛勤付出,换的可喜的成果呢?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弄懂,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其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习题课讲解时,可以通过复习平抛运动,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去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已有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提炼解法,升华情感.

习题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课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定学习目标,设计练习题,题目要重基础,体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分层次、分类设计习题,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组讨论,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点、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分四个步骤:

一、自主学习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程度,编制练习题,题型要多样性,内容要层次性(基本训练、能力训练、综合训练),结构要完整,能体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认真规范高效的完成.标记有疑问或不会的题目.注意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例题的选择,要贴近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重点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二、合作探究

教师参与到探究和交流之中,巡视指导,了解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精讲的问题.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交流做标记题目,主要由学生互相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组内都不会或达不成共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教师.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讲解,或师生共议,争取达到积极高效.存在的问题集中展示时,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错因充分暴露出来,让解题思路充分暴露出来.

三、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这是习题训练课的发展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学生应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对教师精讲的知识、方法、技巧、规律等要及时总结、归纳、整理.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展示学生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巩固检测

教师要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和规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读题、审题、解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练习题,同时能针对不同题型归纳总结解答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编写练习题时,应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题目的完成情况先进行预设,从而编写出针对性强的变式练习.当然课堂上还应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生成情况,及时对所做题目进行调整.

课后.教师针对出错多的知识点,再设计类似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关,以检查学生的改错程度和掌握程度.要设法检查学生复习、整理的情况.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二次过关试题,对课堂上教师点拨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巩固.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教学案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 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能解释实际问题.

3. 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预习早知道

(1)平衡状态:

(2)力的合成、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范围是 .

(3)共点力: .

(4)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 .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等物理现象中,物体所受的重力分别 、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课堂探究我提高

合作探究一、共点力平衡条件

例1. 下列事例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神舟”号飞船匀速落到地面的过程

B. 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启动或刹车的过程

C. 汽车停在斜坡上

D. 竖直上抛的物体在到达最高点的那一瞬间

例2. 城市中的路灯,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经常用三解形的结构悬挂.图为这类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中硬杆OB可绕通过B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忽略.如果悬挂物的重量为G,角AOB等于θ,钢索OA对O点的拉力和杆OB对O点的支持力各是多大?

小结:

合作探究二、超重和失重

例3. 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

①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a

⑤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a

⑥人随电梯以加速度g匀加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例4. 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 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 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 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小结:

课后巩固再提升

1. 如图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更换绳OA,使连接点A向上移,但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A点向上移时,绳OA的拉力(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2. 在升降电梯内的地面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重计示数为40 kg,在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晓敏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小了

B. 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体重计对晓敏的支持力

C. 电梯一定在竖直向下运动

D.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g/5,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3. 物体P、Q叠放在一起(P在上),现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它们在下落过程中( )

A. P对Q有向下的弹力

B. P、Q间无相互作用的弹力

C. Q对P的弹力小于P的重力

D. P对Q的弹力小于Q的重力

通过认真备课,课堂精心讲解、观察,课后反思、总结.笔者认为习题课教学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精选习题.所选习题应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在出示题目之后,教师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善于提问.把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这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为了让全体学生参与,要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问题,分层次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做中肯的评价,知名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让他们享受回答的乐趣,也便于浓厚学习氛围的创设.

再次,做好总结.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与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总结时也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先让学生们踊跃发言,教师做好记录与板演,学生不再有发言时,教师及时整理,得出易记、逻辑性强的结论或方法.

总之,一道题目解完后多多思考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方法的熟悉,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