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评点

更新时间:2024-0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12 浏览:132973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为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

拒绝“平庸之恶”

江苏一考生

大千世界,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颇为适用.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倒塌,抑或是“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满分点窍】本文重点论述了“小与大”的关系:积小恶,可以形成大恶;积小善,亦可成就大善.通过一系列的中外名言和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证明了那种无意识的随大溜的“小恶”,往往就是形成“平庸之恶”的渊源;而要想拒绝“平庸之恶”,单靠“不为小恶”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多为小善”成“大善”.文章虽为议论文,但写得洋溢.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江苏一考生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也不会停下脚步.人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我欺.

【满分点窍】有一首儿歌叫《爱我你就抱抱我》,不过那是对人,尤其是对弱小的孩童.可是对大自然,对那些人间大美,抱抱可以,但只能在心里.最佳的方式,还是默默立定,鞠上一躬,然后缓缓退去.因为你的走近就是对美的骚扰,对自然的伤害.本文以充足的论据证明了尊重自然、尊重美的必要性.而这种尊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

非宁静无以致远

江苏一考生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中寻一个宁静之所.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似乎很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

与于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年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满分点窍】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独辟蹊径,从蝴蝶躲避光线、远离人类联想到了凡有成就者皆追求宁静、逃离喧嚣的道理.文章通过周汝昌、季羡林、杨绛等功成名就却依然保持一颗淡定的心,证明了宁静才能致远,浮躁必遭唾弃.进而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现实,人们疯狂与骄傲正是缺乏宁静致远的心态.

何必惊扰美丽

江苏一考生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无须惊扰.

洞穴里的蝴蝶被惊扰后悄悄远去,水中熠熠的石头被捡拾到海滩后黯然失色,谷中幽兰被移植到盆栽中不复冰洁本色.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莫不如此.钱钟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少学者、记者、读者闻风而来,失望而归.钱钟书深居简出.潜心于学.与世隔绝.他曾这样幽默地回绝别人:“既然你觉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见下蛋的母鸡呢?”

有时,想象中火树银花、烟霞满天的美丽,却被自己轻易破坏.传闻中的百花深处,姹紫嫣红,只是一条寻常的巷道;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惊人的石头,却骗走无数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说,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武陵胜景,烟波浩渺,竹西佳处,统统放在心里,不要去.现实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谓幻灭,就是希冀过大,败兴而归.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让美不受惊扰,永远留存.美丽的物,美丽的人,美丽的地方,只可远观.不可靠近.

有徘句“一期一会”.翠绿的肥叶上欲滚落的露珠,天际间掠过的一只飞鸿,从你眼前鸿鸿而过的白衣少女,无一不是美,你又何必惊扰,安静享受这一瞬间的恬美宁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懂得的人,一定不会去惊扰这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间的美丽.

【满分点窍】标题即是论点.如何对待自然之美,文章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阐释出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道理:至于对待社会之美,作者以钱钟书为例,告诫人们:不去打扰美丽之父,方可保证美丽的源远流长.文章从珍爱自然起笔,但并未仅仅将视角局限于自然,而是投射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丰赡,意味隽永.

编辑张金余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