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古琴音乐的传播与继承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05 浏览:20912

摘 要 :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与继承出现了变化,不同的传播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和反馈信息.其开放式的网络传播,为琴乐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自身文化特性的转变如:精英化向大众化妥协、审美性向技术性妥协、自省性向娱乐性妥协.琴乐的网络传播在、民间、高校三种类型之下呈现出传播形态的静态与动态的双重性特征.琴乐文化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将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或会成为新的问题呈现在琴乐文化的当怎么发表展中.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古琴音乐;传播与继承;利弊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7

毋庸置疑,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革命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前,传统音乐的传播形式只能出现在零散的民俗活动或固定的、非日常性的表演场域中(如:音乐厅、广场、歌剧院等).如今,传统音乐的自然传播方式,已经被解构在信息网络覆盖的数字化环境中.

传统上古琴音乐涵盖中国“士”阶层精神、审美等重要内容的文化标签,其传播对象属于小众型群体——即“士大夫”阶层.网络媒介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属性,在以 “便捷”、“迅速”以及“大众”化为特点的新型传播平台上,琴乐文化的“阶级”壁垒被打破,以开放式的传播方式,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然而,打破“壁垒”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内核的转变:精英化向大众化妥协、审美性向技术性妥协、自省性向娱乐性妥协.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播传承过程中不乏传统音乐的共性,同时,因其音乐形态、受众范畴、历史渊源亦具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

2003年,古琴艺术被纳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范围之内,其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更与其未来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在网络传播中,其传播的介质与其它传统音乐一样都是具有虚拟化、受众广、互动性强的共性特征,因此,在讨论古琴音乐传播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当代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与传承的利与弊.

一、网络环境中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作为信息社会重要的载体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作为“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1]为传统音乐搭建起向受众进行开放式传播的平台,几千年以来的传统音乐大多采用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只有少部分辅之以纸质文本.随着网技术的崛起,音乐传播过程中网络成为重要载体甚至有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38亿;台式电脑用户为3.80亿,手机终端用户3.88亿手机.CN册的域名数为398万个,网站总数达到250万个.网络音乐用户规模为4106.6万,使用率为76.4%.[2]而其中的各类专门音乐网站的建立,为音乐信息的传播搭建了更为简单的传播平台.成百上千的音乐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个性独特.具有“扩展性”的网络传播方式为长期采用“口传心授“这一传统传播方式的传统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大促进了传统音乐的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笔者通过行业细分网站“一览网”(.elanw.)搜索到678个音乐网站.从网站的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专题性和综合性两大类.第一类:综合性的包括百度MP3、一听音乐、音乐、音悦台等网站,其间收录了部分包括民歌、戏曲、器乐在内的传统音乐.如:“一听音乐”网站(http://.1ting./)在其“曲风”一栏下就有“民族音乐”和“戏曲曲艺”两个链接.但此类网站基本以大众流行性的音乐为主,其受众群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特点.对传统音乐信息的选择是具有流行性元素的考量的.这样的选择虽然存在一定的商业目的,但是在推广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二类则是专题性的网站,其中可细分为民间性的行业网站;具有背景的行业网站以及专业院校、团体所做的专业音乐网站三大类:其一,具有背景的,如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网、上海市打击乐协会网等,这些具背景的网站在提供音乐信息的同时,主要是起到宣传以及政策上的舆论导向作用.其二,民间性行业网站的,如华音民乐网、中国古曲网、中国戏曲网等,这类网站以传播信息、交流互动为主,以中国古曲网为例2004年6月21日成立的“中国古曲网”共有注册会员135万名,其中近一年参与活动的会员为70万之多.古曲网近期每天的访问量为40万,一个月的总访问量为1千多万.每天欣赏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的有1000多人①.其中的“古琴频道”下设“古琴音乐”“古琴教学”“古琴名家”“古琴文化”等内容.可见古曲网是一个在网络条件下专业性较强的民间交流空间.其三,来自高校的专业网站,很多高校在进行音乐传播和教育时,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音乐专业网站,如新疆音乐教育资源库、上海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学网”等.当然,这些网站中不乏古琴专业网站以及含有古琴音乐内容的网站.

笔者又进一步从渠道、反馈、受众面三方面对这些网站的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后基本归纳可分为“静态性传播”和“动态性传播”.所谓“静态性传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单向性传播方式,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的渠道中实现的是人、机单向交流,即:受众可以从网站下载,或者在线欣赏,但无法通过终端系统与另一方(无论是另一个受众还是媒体本身)形成互动,即时反馈信息,如“一听音乐”、“百度MP3”等,这类传播的特点是受众面非常广,传播范围比较大,主要功能是提供音乐信息的下载聆听,其专业性、灵活性、创造性一般;而“动态性传播”,指网络环境下具有互动性的传播方式,这类传播在传播者——媒介——受众——反馈——媒介——传播者的循环渠道中形成,这样的传播形态中要达到反馈的目的,与受众的音乐素养有密切关系,因此其传播中受众面相对比较窄、影响力具有一定局限,其主要功能是给予受众更为专业化的音乐信息、培养提高受众音乐鉴赏(知识)的能力、实现音乐传授双方以及音乐受众之间的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另外,网络中的动态传播除网站范畴以外,还有虚拟社区BBS留言、各大网站中的博客空间、群、微博互动等形态,这些虚拟的社区和社群已经成为音乐传播互动中即时反馈的典型案例,笔者将在下文具体论述.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再来讨论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的具体情况.古琴的网络传播,始于海外.1997 年8月,在美国攻读多媒体硕士的王菲把她制作的第一个古琴网站放在网上,几天后就收到了英国琴人朱利安约瑟夫(Julian Joseph)从英国发来的邮件,希望加强联系,以便学习古琴.网站建立之后,来自不同国家的访问者陆续访问古琴网并留言.[3]次月,王菲成立了“北美琴社”. 通过互联网,王菲与世界各地古琴爱好者建立了联系,并借此推广传播古琴艺术.2002年,北美琴社与人民网合作网络直播了第一次网上古琴音乐会,开创了古琴传播史的新纪元.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因特网在我国大陆地兴起,古琴爱好者开始关注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一批古琴网站或者与之相关的博客接连出现,其创立者大多数是专业琴人或古琴团体.与综合音乐网站相比,这些网站更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特点,是属于上文所提到的专题性网站类别.

古琴网站与传统音乐专题网站具有一致性,即同样涵盖、民间、高校三个类型.就笔者所了解由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古琴学术委员会创建的“中国古琴音乐网”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具有背景的古琴传播网站,网站内所涉内容中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一定性和权威性;民间古琴网站主要的创建人分为专业琴家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专业琴家建立的个人性网页;琴社或琴坊等民间组织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以及古琴爱好者建立的网站,如琴家丁纪园主持的“中国古琴网”、由皓月琴坊创建的“太仓古琴网”、由成公亮主持的“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这些网站基本关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本身,网站的专门性更强.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古琴网站并不多见,常见的形式是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博客或是其他社区网站中,如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就是以“人人网”的轻博客“人人小站”为依托建立的交流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则有建立在“天涯社区”的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则依托“新浪博客”建立等,这类网络传播由于受众群群主要集中在社团、琴社成员中因此相对与前面两类传播其受众群较窄,内容也以博客文章为主要形式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发布相关活动信息等.如表1:

表1:部分古琴网站及其特点

网站名称[]性质[]网站框架[]站内信息

中国古琴学会网http://.chinaguqin./[](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学会新闻、学会概况、组织机构、琴届资讯、学术活动、评奖监制、等级认证、古琴培训、推广交流、资料库、琴学答疑、[]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政策性、管理性、专业性.

中国古琴网http://.guqin./[]民间(琴家丁纪园主持)[] 绿绮橱窗、 初识古琴、 指法手势、琴人琴文、名琴名曲、斫琴琴式、各地琴会、古琴论坛[]专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专业性.

太仓古琴网http://.tcgq./[]民间(皓月琴坊创建)[]娄东琴讯、 学琴日志 、皓月斫琴坊 、友琴动态、 古琴文化、 琴人风采、 大还阁[]专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专业性.

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 http://.cglgq./[]民间(琴家个人网站)[]“文选”、“曲谱”、“唱片”、“录像”、“影集”[]专注于个人琴乐及琴乐文化,宣传性、专业性.

搜狐博客—赵家珍古琴艺术http://zhaoguqin.blog.sohu./[]民间(琴家个人博客)[]师生雅集、社会活动、音乐教育、新作欣赏、演出信息、民乐比赛、古琴活动、名曲欣赏、赵家珍视频、赵家珍CD、古琴评论[]专注于个人琴乐及琴乐文化,宣传性、、专业性.

人人小站博客—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http://chuandaguqin.blog.tianya./[]高校[]“古琴”“音乐”“艺术”“传统文化”[]专注于琴社活动的通知、学员间通过留言进行互动、音乐信息不具系统性、

天涯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http://chuandaguqin.blog.tianya./[]高校[]“琴社的成长”、“杂七杂八”、“旧论坛老帖搬家”、“关于古琴” 、“古琴音乐会” 、“古琴事记”、“琴社活动” 、“琴文”[]以博客文章为主题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发布相关活动信息等

新浪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http://blog.sina../sysucxqs[]高校[]资料、雅集、讲座、论琴、影音[]以博客文章为主题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发布相关活动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在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类型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并行,但两者的传播的侧重各不相同.从网站内容来看,一般独立的专题网站静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动态性特征相对较弱,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只是网站的一部分内容,如:中国古琴网,从网站内容可以分析古琴网因具有背景,而导致其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以古琴艺术本身进行传播而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权威性,是政府部门对古琴这艺术形式的管理代言窗口.因此,它更注重的是代表的重要信息的发布如:学会活动等;古琴艺术在国家语境中的管理如:学会章程等;政策层面或权威机构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规范如:考级等.此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琴社”为关 键 词 进行搜索,便会找到“西湖琴社”、“燕京琴社”和“春风古琴社”等专业社团所创建的与古琴艺术相关的专业网站.这些琴社网站都设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它们一方面从古琴艺术、古琴欣赏、古琴教育、古琴论坛等方面推广传播古琴艺术,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推荐琴社本身,以此提高其琴社的知名度.因此,静态传播形态下的专题网站的特点在于,其一,信息源都通过传播中的把关人经过信息筛选后上传网站,受众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只需要接受这些信息,反馈特别是即时的反馈不是网站的主体功能;其二,受众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无法即时反馈,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透明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其三,由于是专题网站的性质,信息源的输送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受众却没有任何限制. 据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至2012年6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达35331.3万,而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7364.5万.[4]古琴的网络动态性传播则即是指依托网站建立的这些博客、个人空间或微博等网络虚拟社区(空间)平台进行的互动交流.如于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的琴家赵家珍,借此平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各种古琴演奏视频及其古琴讲座,并通过留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2007年创建始至今的访问量为485805(数据来自赵家珍个人博客).但就互动性来说最强的要数新兴虚拟平台——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随时随地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四川大学古琴社在“人人网”上开通了“四川大学古琴微博”,主办者通过与古琴爱好者的互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资源进行古琴艺术的动态传播;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建立的七木琴社所创办的同名微博“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②,共发表微博2074条③.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新浪微博,其中具有“古琴”标签的认证用户为337位,微博群129个,发布古琴活动455个,与“古琴”相关的微博1680117条④.微博的即时性、广播性的特点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可见,动态传播形态下的虚拟社区(空间)与静态传播的特征相比区别在于,其一:所传播的信息源虽然同样都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经过筛选后上传至平台的,但由于其更注重交互性特点,使得传、受两者的身份往往会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互换,即受众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这也是动态传播中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各个终端用户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之上,而传、受双方是否能就信息顺利解码,并得以反馈,完成良性互动,则要看接收者能否具有解码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对传播者的专业性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反之接收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有效性反馈的目的.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古琴音乐传承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议题分析,可以显见当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因为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不外两个主要途径:

其一,民间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古琴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三类表现方式:第一类为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古琴艺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承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血缘或者建立在宗法、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成员,这就注定了古琴技艺传播者的自主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琴艺继承人的数量和演奏风格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琴师王既甫(1807—1886年)将琴艺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其子王心源又将琴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同宗晚辈[5];与王既甫并称“诸城二王”的王冷泉的徒弟王燕卿和王占亭也是王姓家族传人[6].第二类为琴社传承:琴人通过结社,完成宗派认同,并通过琴乐教习活动,达到传承目的.而琴社的组成倚靠琴派核心人物建立,并通过琴社雅集促进不同琴人、甚至是不同派别、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传播,如:闽派古琴代表人物祝凤喈在其琴艺练成之后建立的“琴楼”在当时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而西湖琴社每年定期举行的元宵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重阳琴会、岁末琴会等主题琴会,为古琴文化的推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7]

其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成为古琴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性的琴乐,原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即“阶级性”——士大夫阶层.而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琴乐被列入该体系的音乐学科内.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课程,如1956年,梅庵琴派的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在琴坛的著名琴家龚一、李禹贤和林友仁等.[8]

这些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在历史上无疑对传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传播的形态主要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的范畴.然而就传播面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显然无法与当代大众媒介相比,更无法与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络传播相比.事实证明“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9],古琴的传承也不例外.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传播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延时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改变了古琴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政治和阶级界限,获得较人际传播中更为多的受众,从各网站点击率及访问量可见一斑,如表2:

研究过程中虽然笔者无法深入到每个被研究网站或博客内部获得更为核心的数据,但如表中所述,无论是网站的点击率还是博客的访客量也足以说明网络覆盖下受众的普遍性.下面笔者将从古琴网络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琴传承的变化:

首先,无论是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或是后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师傅(老师)与弟子(学生)近距离地人际传播.传承空间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受到场域的阻扰,被传授者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是单个或几个人.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场域空间的物理限制,琴乐学习的信息源通过上传通道到达终端怎么写作器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社会不同群体中爱好古琴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在终端怎么写作器上学习琴乐.古琴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琴乐传播受众小,传播面窄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具有静态传播特点的专题网站就起到的这样的作用,琴社和著名古琴演奏者(比如成公亮),通过网络上传古琴教育视频,教授学生如何演奏古琴;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如音乐学院)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远程古琴音乐教学内容.

其次,动态性网络传播的虚拟社区(空间)由于其操作性强,普及面广,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即时教学工作”的发展.师生在网络的两个终端进行授课与学习的互动(如传承岭南古琴的七木琴社腾讯社区等).教师与学生的琴声、姿势、语言等得到了及时沟通和交流,克服了静态网站视频单向传播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古琴网络传承的互动空间. 其三,古琴的网络传承,还有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所谓延时性即受众可以无限制的搜索储存于网络空间的大量古琴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或讨论,而这时音乐信息的使用对于发布的时间来说是延长的.这样的延时性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中对时间和人的限制.这一特点在古琴网站以及网络社区都存在.当习琴者或传播者对某一问题发布话题进行网络讨论时,受众即可以选择即时参与讨论,也可以在话题发布一段时间后再登陆社区进行讨论或研究;另外,习琴者对于某段视频或者某个古琴问题产生兴趣时,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主动寻找网络中该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或讨论,而针对同一问题在网络中往往可以找到好几个不同的学习范本.

三、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的利与弊分析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通的自由平台,其特点就是“有选择性,网络媒体可以使人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和音乐话题”[10].选择的自由给古琴爱好者以各种便利.然而,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途径来传播古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病.通过古琴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对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古琴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怎么写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以为无论古琴网站属于那种类型,其传播形态都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古琴音乐的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必然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优势:

一、专业性强.由于“古琴”身份的限制,注定了该类网站有别于其他网站而具有特定音乐种类的专业性指向.而网站或社区的建立者往往是该领域中的“局内人”,因此,上传信息具专业性特点.同时,网站的建立更为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在自由的状态下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古琴理念与音乐审美的场域空间,极大地激发创作热情.

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环境下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其传播不仅是网状的,而且呈指数速度递增.即每一接收音乐作品传播的主体会和传播者一样成为新的传播者,而原有的传播者仍然可以继续传播.同时,更加多元化的网络音乐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手机终端、车载终端、网络游戏终端、企业的终端、家庭视频终端等可使网络琴乐传播无处不在.而受传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终端就可以任何时间自由地选择在线视听或者下载古琴资源.

三、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库中海量的的音乐信息为古琴专业人士搜集资料提高古琴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琴的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琴视频或者某些观点上传至论坛,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将对古琴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古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对网络过分的依赖将影响到古琴艺术偏离该艺术发生的本源——文化属性——“儒家文化的精英艺术属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11],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了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发展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网络传播对于古琴艺术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小众精英”艺术的古琴音乐,历来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自省之道,其以清远古淡为至美,体现了清雅致远,闲适虚静的审美情趣.然而,网络平台是一个在市场规则和商业利润支配下,倚靠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大众传播虚拟空间.由于其零门槛的界线导致将文化的“大众化”、“娱乐性”推向极致.凡是在此平台之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被大众化”的宿命.琴乐网络传播也越来越驱向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听懂为宗旨,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之下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一“传统的”“精英化”的艺术种类.网络中的琴乐演奏不再是一种自省的行为而是一种面向更多人的表演;网络中的琴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表达;同时由于网站运营的需求,有的甚是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性的行为.如此,网络传播中古琴文化势必由精英化、自省性、审美性向大众化、娱乐性、技术性妥协.“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特别是在运用一些现代形式通俗载体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严格意义上传承质量的下降琴乐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导中,也会进行价值与精神的消解.”[12]如何避免过分重视网络传播古琴艺术而导致其审美、文化内核被剥离,最终失去其传统神韵和审美价值,仅仅只剩在“演奏”、“技术”等表象层面上的传统琴乐.是我们对古琴当代传承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千年以来的琴乐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技术与表演构成的纯音乐层面,进入到涵盖艺术、文化乃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诸子百家之琴道的审美境界,也使得它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含义.这些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刻依附在琴乐的“口传心授”的传承中过程中.琴乐演奏中讲究 “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多种手法,单单一个吟的指法就有细吟、大吟、游吟、飞吟、长吟、落指吟等多种精微分类,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达出不同的音乐神韵.而这些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师徒相授过程中才能达到.师徒相授的传承是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受者可以直接感受传播者对音乐、技术的理解以及他传达出来的要领.在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心理距离进行艺术交流,并在互相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对古琴音乐形象的塑造.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也无法完整地替代这种师傅当面指点和示范所传达出来的古琴艺术的神韵和灵动.依靠科技技术发展的网络传播,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琴乐传播内容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并通过终端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还原.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无障碍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随时接受琴乐信息,但接收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音像,即使是高清的技术,它依然是通过机器过滤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必受到非琴以外的设备的影响,如:怎么写作器配置的高低、网络传播的速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琴乐传播的“透明性”“即时性”仍是有别于人际传播中的口传心授的.这种传授方式因为受到技术媒介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会影响到古琴艺术传授的效果. 其三,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网络传播的整体发展有利琴乐传播,但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信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些未经合法授权的数字音乐能够得以下载,以及部分网站受利益驱使提供某些盗版链接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出现未经任何许可在网站上提供音乐的浏览、试听、传播和下载怎么写作,并通过这项盗版业务,获得巨额利润的现象.随着网络在古琴传播过程中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古琴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商品性也在不断增强.为利益驱使琴乐的传播也将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音乐网络传播侵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在通过网络最大范围内促进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法地维护原音乐作品版权人(琴曲演奏者或琴曲创作者)的著作权,以及音乐制品出品人的邻接权的权益,保护好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传播者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古琴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种类,网络环境中其传播特征和作用已异化于传统的人际传播通道下的琴乐传播.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分列为独立的章节,针对有代表性的非物遗项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以传承、传播为主要手段的保护工作.可见,在国家语境下已认同“传承与传播”是民族传统文化后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数字化传播的作用日益重要,网络在音乐传播的发展上有无限潜力.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传播势必也会在网络传播渠道中转化变异.因而,音乐网站功能决不能只有立足于利益层面的娱乐、技术、传播作用,更要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发挥其教育、文化、信息交流传递等功能,最终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说明:本文为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以三种建制的古琴社为例》(项目编号:wym11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古琴网.

②引自新浪认证七木琴社微博简介.

③数据来源:新浪认证七木琴社微博;截止日期:2013年1月18日.

④数据来源:新浪微博数据截止时间2012.10.18下午3:50.

[参考文献]

[1]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音乐传播中表演空间特点之探析[J].乐府新声,2012(2).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来源百度搜索:http://.baidu.

[3]中国古琴网.王菲:行走于东西方的古琴外交[J].http://news.guqu./guqin/20070815111024_2761.

[4]同[2].

[5]杜晶.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生存现状之调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p12,P17.

[6]同[5].

[7]施咏.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 (4 ).

[8]刘善教.梅庵派古琴家刘景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2(1).

[9]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下)[J].黄钟,2004(1).

[10]聂芳.计算机互联网络媒体的音乐传播优势[J].中国音乐学,2006(1) .

[11]王咏.国家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琴为个案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3) .

[12]施咏.当代古琴音乐大众传播论——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 (2).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