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域下的微博科学传播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77 浏览:14589

摘 要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飞速发展,微博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娱乐消遣层面,在科学传播方面微博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底和方法论,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博科学传播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就其伴生问题作了系统论层面的分析.

关 键 词系统论;微博;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21-02

0 引言

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社会家贝尔纳首次使用了“科学交流”(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的概念,他说:需要极为认真地考察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信息的日益丰盛,科学传播事业也进入了社会化过程.从最初的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阶段逐渐发展到科学传播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图书--情报”系统的建立,基本上结束了科学家个体自由劳动的方式,而在更高级的水平上统一成集体协作劳动[2].这不仅为科学家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激发科研创造力提供了方便,还让看似神秘的科学研究成果跃然纸上成为供大众分享的盛宴.而今,伴随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科学传播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媒介,传播机制也由“图书——情报”系统转向多种媒介联动的界面.特别是近些年微博的盛行,再一次开辟了科技传播的新平台.在这样一个微博时代,似乎人人都能成为科学知识信息的发布者、分享者、讨论者.不仅如此,微博科学传播强大的传播功效是其最为外显的“战斗影响力”.据中文互联网资讯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5亿,同比大幅增长74%,日活跃用户达到4620万[3] .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的微博用户群体构成了微博科学传播强有力的已知和潜在传播对象.因此,我们在对其科学传播方面做出肯定的同时也不得不发起必要的思考.微博科技传播何来如此大的功效,它的组织结构、功能又是如何?作为科学传播大系统下的微博科学传播子系统,虽是“小麻雀”但“五脏俱全”.因此,我们不妨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其“分解——整合”细细探究.

1系统论观点“解剖”微博科学传播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发展至今,可以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它不仅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还提高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效率.笔者认为,对微博科技传播进行系统论层面的解读是探究其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这类研究似乎是传播学与科学哲学两学科交叉的共同作用,也是哲学系统思维影响下的科学探究.

因此,“解剖”过程的首要任务便是弄清楚作为一个系统的微博科学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学中一般地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4]微博作为一种媒介组织,它在进行科学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依旧包晗以上各要素.但其较传统媒介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比较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较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优势.在资源整合方面,微博科学传播系统似乎可以集结传统媒体身上所有的讯息类型,通过自身的传播方式将其扩散开来.在如今多种媒体联动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也更愿意借助微博等新媒体来提高自身影响力,同时也将微博看作是其最大的辅助传播工具.

系统论中强调:系统的特征、功能和行为不是各个要素特性、功能和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各要素的特征和功能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5]这种非加和性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微博科学传播系统中表现的犹为凸显.微博科学传播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具自身特征,功能和行为.


传播者更趋大众化、普适化、去中心化,似乎人人都有发言权,信源的多样性伴随着传播者的多样性衍生开来.例如:微博科技传播者们多数通过了新浪认证,以确保自身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其中拥有较多粉丝量且权威度较高的有:走进科学V、科学松鼠会V、凤凰网科技V、果壳网V、十万个为什么V以及一系列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等.或许其中任意一个客户端发出一条微博都会引起一阵“蝴蝶效应”.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这些“传播者”们也在信息传达上突出了主观能动性,走进科学V就曾设计过“科学史上的今天”之类的讯息表述方式.

受传者方面:受众一改科学传播受众局限于科学体制内部的单一性,由科学家、学者群体转向涵盖多重社会层别的复杂受众群体.微博用户只需选择关注科学知识信息发布者的微博,便可坐享“科学知识盛宴”.

讯息方面:前文中也讲到,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在讯息整合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回归科学传播本身,传播讯息的主体即科学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或许是特定的理论、检测设、定理公理,甚至还可以是人物资讯、合理的怀疑探讨等等.微博科技传播系统可以将其转化为图片、文字、视频、声音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但是,在微博科学传播系统的大环境下,把关人一定程度的缺失势必显得讯息鱼龙混杂,即便是谣言有时也会被当作真理“虔诚”对待.这相关的问题下文将继续解答.

媒介方面:微博科技传播系统的媒介层面特指电脑上的微博页面或者客户端以及手机微博客户端.特别是如今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微博用户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地发布、接受信息.

反馈方面: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并不是单线的传播过程,而是复杂的互动过程模式.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以及信宿方面是个循环的大整体.如下图所示:

科学知识信息的第一发出者作为1号信源,经由一定的传播过程将讯息发布出去,身为1号信源“粉丝”的1号信宿将其接受.随后,1号信宿就该科学知识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所谓的微博回复),其观点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1号信源处.至此,一次简单的科学知识信息双向回路传播过程完毕.但事实上传播过程并非如此简单,1号信源或许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群”,这些粉丝群各成一个信宿体,他们接受1号信源发出的科学知识信息,并加以自身判断、鉴别形成自我观点回馈给1号信源.在这个回馈的过程中,“粉丝”们也可充当转接信源的角色(微博中的回复并转发此条微博).这样便形成了新一轮的传播回馈双向机制.“粉丝”连“粉丝”,信息传信息,正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上述部分是将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分解成5个部分来剖析.既然是一个系统,那么必然也要将其整合起来看待.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提出系统论观点时也讨论了其基本原则,首当其冲的就是“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系统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各要素单独存在或简单相加时所不曾具有的整体效应.[5]在此,笔者认为从整体性原则上看待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可以为微博科学传播伴生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策略.

前文中讲到,因为微博科学传播“把关人”角色一定程度地缺失,造成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出现谣言等负面情况.对此问题,整体性原则似乎可以帮很大的忙.首先,我们将微博科学传播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内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具体来说,针对科学知识信息谣言问题,传播者在最初的信息甄别时有可能是出于故意传播谣言的心理将信息发出,也有可能是在信息真伪无法判别的情况下发出的信息.此时,谣言通过媒介流向受传者,受传者接受.这在传播学层面来看是完成了一次简单的单向传播过程.但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负面问题.科学一旦染指谣言问题势必影响其良性发展,这是科学原则所不容许的.在这个环节上就需要受传者和传播者乃至反馈过程集体起作用.受传者必当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及时发现科学知识信息的问题所在,通过就此停止传播或者及时反馈相应信息来完成自己这一阶段的使命.传播者则不仅需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知晓科学家的行为准则(莫顿模式)还需要在操作时及时甄别谣言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工作(删除谣言微博或者阐述错误、公开道歉).回归系统论整体性原则角度,各个要素之间合理分工,发挥最大效能是实现1+1>2的必要过程.

2结论

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日趋走向繁盛.微博也不再是单一的娱乐工具,而成为了集合新闻信息发布、政府电子政务、科学知识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维度媒介平台.就微博科学传播而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学者开通微薄,微博自身也在不断更新,乃至公众参与科学知识信息的讨论力度也逐渐增强,其内在的张力不言而喻.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伴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问题是影响微博科学传播系统发展的重要牵引力.系统论的方法不仅能使我们从肢解的角度将微博科学传播系统的内在结构一探究竟,知晓每个要素的功能和地位,还能在解决其伴生问题上释放科学思维的光芒,使其科学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