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法律援助的新变化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30 浏览:119767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给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新变化,主要是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范围,增加了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和当事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提前了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将审判阶段提供法律援助修改为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均提供法律援助,将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增加为通知辩护的义务主体,为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辩护权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检察机关作为新增加的启动法律援助程序的主体之一,其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职责及如何应对新挑战,笔者将浅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一、新刑诉法增加检察机关为启动法律援助程序的主体之一

对于法律援助的使用对象,不管是老刑诉法法还是新刑诉法的规定,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类,一种是“应当”类,只是新刑诉法的规定将各自的范围扩大了些,对于这两类主体如何启动法律援助程序,新老刑诉法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根据修改前的刑诉法规定,法院是启动法律援助程序的唯一主体,不管是“可以”类还是“应当”类,都是由人民法院“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当事人是被动的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是被动的执行.

修改后的刑诉法关于当事人获得法律援助的启动程序的规定则更加灵活.一是对于“可以”类的援助对象,法律规定为“应申请而启动”,即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辩护.二是对于“应当”类的法律援助对象,刑诉法则明确了不同阶段司法机关均负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相同责任,即根据案件所处的不同阶段,由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各自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再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据此,法律援助的通知主体,亦有原来的审判机关,增加为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


二、法律援助制度中检察机关享有的职责

根据新刑诉法关于检察机关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相关规定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定位,笔者认为在对受援助对象进行法律援助中,检察机关应做好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告知受援助对象并及时转交申请.根据法律援助启动程序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检察机关的权利义务也因受援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可以”类法律援助对象,检察机关享有告知、转交的职责,即对于符合“可以”类条件的法律援助对象,检察机关应在查办自侦案件的侦查阶段、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阶段、公诉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确保犯罪嫌疑人知晓享有法律援助的权利,并在收到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后,尽快将其申请转交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收到申请后,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要及时指派律师并函告检察机关.

二是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对于“应当”类法律援助对象,新刑诉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在自己的职能阶段享有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义务与责任.人民检察院具有自侦案件的立案侦查权力,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对符合法定条件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同时,人民检察院又是法律规定的唯一的公诉单位,机关承办案件侦查终结或自侦案件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在该阶段犯罪嫌疑人仍然享有“委托辩护人”的告知权利,凡属于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或者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人.

三是监督法律援助实施情况.笔者认为,基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及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检察机关应当对法律援助实施情况依法进行法律监督.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监督纠正.对于犯罪嫌疑人具有应当通知辩护的情形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未履行相应告知、转交、通知职责的,检察机关应当监督相关司法机关予以纠正;二是帮助督促.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应注意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属应获得法律援助的情形,对于因收集资料等原因而未能获得援助的,检察机关应帮助当事人相关援助手续,并督促法律援助机构依法及时为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三是受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或被害人及法定写作技巧人、诉讼写作技巧人认为相应司法机关应当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而没有告知,或者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者诉讼写作技巧而没有通知的,有权向检察机关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申诉或者控告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四是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法律援助.虽然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和社会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被害人.但检察机关所处的地位和被害人本身的感受不可能完全一致,其并不能完全代表被害人或其等同于被害人,实践中一些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因为利益诉求得不到完全表达、赔偿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对公正司法逐渐丧失信心进而到多个机关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据统计,刑事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比例非常低,仅为百分之几,与其实际需求极不相称.所以检察机关必须重视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认真从自身职能范围加以解决.在公诉案件时,应主要审查被害人及其法定写作技巧人或近亲属是否属于因经济困难而无力委托诉讼写作技巧人的情形,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在办案同时应向其书面告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以维护被害人一方的合法权益.

三、检察机关的应对举措

(一)建立与其他各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协作机制

随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检察机关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援助、转交申请、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的案件将会密集增加,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检察机关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密切与机关、人民法院及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联系,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援助协作机制.目前,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存在部门之间不协调、随意性大、可为可不为的情况,只有建立一套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法律援助的部门协作关系.笔者认为,协作机制应做到以下几个明确:明确法律援助请求权在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各诉讼环节的告知时间及通知辩护的时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和准备材料;明确检察机关与机关、人民法院及法律援助机构关于法律援助的流程、工作职责、履职期限和衔接程序,实现各部门在刑事法律援助上的无缝衔接;明确司法机关在各自职能阶段必须启动法律援助情况调查的义务等,维护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援助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职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保障人权、法公正,最终实现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目的.

(二)建立未履行法律援助告知义务的程序性制裁机制

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制裁,是指针对参与诉讼的司法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行为,确立相应的程序性法律后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诉法赋予公民依法同等享有辩护权,所以为困难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是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的责任与义务.而因相关部门不履行告知义务,致使应享有法律援助的公民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国家法律援助,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基于其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延伸,应当牵头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救济途径,监督纠正各责任主体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比如在公诉案件中,检察机关应审查前一诉讼环节的司法机关是否履行通知辩护义务,并对不履行行为及时通知纠正;检察机关应明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对法律援助提出的申诉和控告的受理部门和期限,并规定具体的审查申诉和控告的程序及采取的措施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