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师对幼儿的口头评价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49 浏览:94585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许我们经常会发现如下一幕:美术活动时间,奇奇画好了一座“能飞的立交桥”,他站起身喊老师:“老师!我画好了!”教师正在指导其他幼儿而没有给予该幼儿及时回应.奇奇急了,拉大嗓门:“老师,老师,我画好啦,我画的能飞的桥.老师,你看!”一边喊一边在原地跳起来,周围同伴出于好奇都跑到奇奇身边看他的“能飞的桥”.仍在忙于指导的教师突然意识到奇奇破坏了班级秩序,便转过身冰冷着脸朝该幼儿大骂:“谁让你跑到教室中间的?回去!”原本迫切渴望得到老师赞许的奇奇此时感到特别委屈,眼神中流露出失望之情也带有一丝愤怒.该教师不恰当的口头评价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自信及创造力.

那么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评价呢?

一、由空洞到激励的肯定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肯定评价经常表现得过于空洞、笼统,诸如“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的眼睛真亮,观察得很仔细”、“你的想法很特别”、“你的手真灵巧”、“你的耳朵真灵”,如此等等.这类千篇一律的肯定评价,看似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而显得极其人性化,其实毫无教育价值可言.一方面,笼统空洞的表扬让幼儿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习惯于教师空洞评价的部分幼儿,面对教师频繁的空洞评价会显得无动于衷,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价值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这类评价是对幼儿自身的评价而非对幼儿具体行为的评价,这种对幼儿自身品行的评价是有害的,部分幼儿为得到老师的这类肯定,可能会去一味地关注、迎合教师的喜好和意愿,从而放弃对活动本身的投入.

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棒!棒!你真棒!”的评价模式,而给幼儿具体的评价,指出幼儿行为中值得称赞的地方,使其明了自己的进步所在.

二、由伪善到真诚的肯定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真诚、中肯,不可不切实际地一味褒扬赞赏.

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画画一直不太好的蔡华益画了一个汽车轮子,我为鼓励他画出整个小汽车,就说:“华益画得真好,比老师画得还好啦.加油!”华益睁大眼睛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可见,教师口头评价应具有真诚性.所谓真诚性,即教师无需对幼儿做违心的口头评价,一味伪善的褒扬实乃无视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教师对幼儿所做的口头评价应当中肯、诚实.

三、由伤害到适宜的否定评价

此类评价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评价,这种评价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此外,教师的玩笑或嘲讽,不管无意或有意,都可能会摧残幼儿的自尊和自信,甚至会造成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教师口头评价应具有适宜性,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当尽量保持理智、控制情绪,不可对幼儿使用训斥、责备尤其是侮辱、攻击、恐吓、讥讽、预测的口头评价.

例如小班时一次花的绘画活动中,开始做画时,我看见耿非常焦急地揉着画纸,于是我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我不会涂色:.后来询问他的家长才了解到,原来在之前一次绘画活动后,另一老师对其家长说了“源源画画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能和其他幼儿比”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所以他的家长回去后要求他每天画一幅画.可见,这位老师具有伤害性的否定评价虽然是间接的,但也给幼儿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由不公平到公平的评价

幼儿园中,被忽视的幼儿身上往往存在评价不公平现象,教师长期不对被忽视幼儿做口头评价,可能导致同伴越来越疏远被忽视幼儿,从而使被忽视幼儿越来越孤僻离群.而教师长期对被拒绝幼儿给以否定评价,可能导致同伴在教师指出该类幼儿的“问题”而未来得及做口头评价时,就可以学着教师的样子脱口给该幼儿以评价:“你怎么老不听话?”“你再这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等教师口头评价应具有公平性.出于职业道德,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竭力保证每一位幼儿平等享有努力之后获得教师肯定性口头评价的机会.此外,教师还需要在自身专业成长及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师幼沟通的技能技巧,才能不断完善对幼儿的口头评价.

例如小班下学期转入的新生邵恬欣,由于性格内向、年龄小等原因,整个小班乃至中班的上学期都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下学期见她情况有所好转,一次音乐活动中我便试图提问她,没想到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都起哄说:她不会说话的.没想到她居然大声地回答出来了,但班里幼儿的表现肯定是教师平时对恬欣的评价造成的.可见,教师的不公平口头评价对于尚处他律阶段的幼儿来说,可能会使遭遇不公平评价的幼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低自我效能感,从而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幼儿需要成人的尊重、肯定、赞扬,教师恰当的口头评价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去一味地迎合、讨好幼儿.“做一名好老师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个受虐狂或者殉教者”,教师在尊重幼儿的同时也应当尊重自己的情绪情感,而无需压抑之.教师在真实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首先需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是避免对幼儿造成语言伤害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