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35 浏览:32070

【关 键 词】高效数学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8-01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小学数学发展新形势、学生学情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一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这是对一般课堂的深度要求,也是对现代课堂的呼应.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触类旁通,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实现课堂的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高效课堂的构建,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量展开: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这三个指标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关系,是鉴定一堂课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是课堂前后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上课、结课、评价、课外辅导等方面下足功夫,学生也要在预习、听课、课后复习等步骤中做好相应准备.

一、形成以集体制为主的教师备课机制

教师的备课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安排.但是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鉴于视野和教学经验有限,对于一堂课的认识也仅限于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如果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协商和研讨,那么,集思广益的结果必将会使最终的备课效果和教学效率倍增.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而年轻的教师往往具有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两者的结合会让课堂在科学和创新的力量下变得更为高效.

二、建立课程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机制

小学数学课堂是以较为抽象的数理知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加入到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当中.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如果单凭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入课堂会显得较为生疏,也不利于课堂的后续开展.教师应该主动介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处理当中,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开展积极讨论,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实现高效课堂.


三、设计能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发展.教学评价的设计也要抛弃传统课堂中对终结性评价的过分侧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评价也将被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定分定级”,而是要督促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领域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供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检验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本节课学习的质量,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单元性检测、课后作业考核、课堂发言情况统计等.这些过程性评价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当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教学重难点的考核,避免偏难怪题的出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一般性考核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层提问等策略进行更高层次的任务分配.

四、形成以查漏补缺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制

课外辅导机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辅导包括对学困生的查漏补缺以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深层次培养.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未到位,教师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辅导,如协助辅导作业、复习课本的重难点内容、分析试卷的错误之处等,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漏补缺,避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重复犯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材料,或是将学习难度适当提高,让学生在“吃得饱”的情况下“吃得好”.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可难可简,可深可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该使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

(责编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