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兴趣激发的尝试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46 浏览:45709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侧重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由"兴趣点"来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教学活动.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 键 词】初中历史兴趣激发几点尝试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总之,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