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节选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804 浏览:116643

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选入教材的长篇小说节选部分,由于原著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关系纵横交互,社会环境波澜壮阔,欲要由节选部分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并非易事.加之教学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可面面俱到.因此,节选部分的教学定位及施教策略,是很值得认真探讨解决的问题.

立足全篇看节选,这是长篇小说节选部分教学毋庸置疑的考虑.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介绍全文内容,学生则经如此的“二传”来记录大致的情节以及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这显然与鉴赏、品味、领悟的目标相去甚远.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节选,按照整文模式教授

教材对长篇小说的选文处理基本会考虑到情节的相对完整.所以,教师可以对节选部分按照整文模式教授.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的《上海的弄堂》,虽然选自长篇小说《长恨歌》的第一章,但对其的研读和理解与小说主要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选文只是使用诗化的语言对上海的弄堂的主要特色进行反复渲染和玩味,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未展开,甚至没有出现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完全忽略它的长篇小说属性,把它作为一般散文处理.教师引入小说情节的介绍反而会限制学生对“弄堂”这一意象的想象空间.

将节选部分按整文模式处理,完全可以实现尊重学生鉴赏的主体地位和培养体感知能力的教学目的.学生采用运用诵读和感悟的方式整体的全面的理解文本内容,在此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披文入理、深度阅读.

2.果断取舍,抓住核心特征分析

教材中的小说往往以实现小说某一要素的解读为教学目标.像苏教版必修二的《边城》(节选)就很有典型意义.原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教材选编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节选的文字感受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着眼点或着力点放在小说营造的生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上,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清新质朴的笔触和细致委婉的描写,以语段甚至重点语句的赏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还有像必修四读本中的《曹七巧》,节选自张爱玲《金锁记》中人物众多悲剧行为中的一个——拆散女儿的爱情.故事本身就相对完整,对全篇不作介绍并不妨碍理解.

3.合理补充,对节选部分适度扩展

学生对长篇节选部分的解读较之短篇会困难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指导学生对涉及的长篇小说进行有所针对的阅读,以具有整体感受.但需注意的是,对小说的其他部分的介绍不能简单死板,面面俱到,要注意采用一定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所教长篇小说整体风貌的感受.

就拿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来说,王熙凤的出场历来是课堂品读的重点,但如果只是通过课文节选部分去观照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就很容易产生随意给人物贴上脸谱标签的浅表性阅读的毛病,这对学生解读经典文本是很不上路子的做法.应当从全景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嗟叹与同情,从而能较好地体悟到“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原文意旨.

4.提升素养,引领学生多元解读

教师面对小说教学,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文学作品解读与品析的能力.必须承认,现阶段,我们的部分课堂仍然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长篇节选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也比较单一、粗糙.其根本,还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够高,不敢放心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致,这又无形中造成了精神的专制,影响到对小说多元解读的生成.

由于自身素养的限制,教学很容易被小说文本本身束缚,特别是对长篇小说节选部分的教学无所适从,只能抱着教参,大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开端、发展、、结局,而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内部.而精妙绝伦之长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者,教师如无法尽释毛宗岗、脂砚斋评点其妙,无法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加以分析,深入讨论,则小说的动人之处荡然无存矣.

5.搭建平台,增强学生阅读感悟

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整体感悟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适度地增大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选文的原本,可以采用写读书笔记、小说人物分析、原作改写等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我喜爱的小说”阅读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介绍、交流自主阅读长篇小说体会、经验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整体介绍和部分精彩语段评析相结合,锻炼他们对长篇小说局部与整体关系的理解能力.

王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