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46 浏览:55935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

下面以“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笔者对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解分式方程: .

生:解得x等于21.

师:怎样解?

生1:方程两边同乘以(x+3)(x-3)去掉分母.(预习过的少部分学生)

生2:将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化为整式方程.

师:表扬学生,简要介绍分式方程的解法.

师:同学们解分式方程 ,看谁解的又快又准.

(教师巡视,很快发现有几个学生解出x等于1,教师及时进行表扬.部分学生在着急,不知如何解,还有少部分学生

解不出,这时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谁能说出你是怎样解的?”)

生3: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去掉分母可求得.(预习过)

生4:将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得x2-1等于2(x-1),化简后得x2-2x+1等于0,不会解.

生5:补充:x2-2x+1是完全平方式,方程可写成(x-1)2等于0,所以x等于1.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表扬生5,并说明不是什么时候使用生4的方法都简便)

老师接着说:“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请想一想,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开始讨论起来.

生(齐):答案不是x等于1吗?(很吃惊的样子)

生6:原方程无解.

师:哦,为什么?

生6:因为当x等于1时,分式方程中的分母为零,没有意义.

师:太好了,你解释得很好.(此时,教师引出“增根”的概念,然后板书“检验”的过程)

师:小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打铁趁热,师再出示相应练习:

做选择题:方程 的增根是( ).

A、x等于1 B、x等于-1 C、x等于0 D、不存在

生(齐):选A(不检测思索).

师:答案不对.

生:当x等于1时,分母为零,为什么不对呢?(思考等)

生7:(2分钟后)明白了,原方程有解,它的解是x等于0或x等于-1.

师:非常好,同学们要明白“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是增根”.(进一步解释“增根”的概念)

二、案例评析

1.尊重所有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总觉得解决数学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总有一种是最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自然会把自己的想法、思维过多的强加给学生,然而“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学生以和老师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老师为了讲清楚题目的意思,不顾学生的“处境”,可想而知,学生能真正接受老师的讲解吗?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是让学生先预学数学,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片段中的生3、生4和生5之所以有各自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们在老师讲解之前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这样学生才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尽可能多表扬和激励学生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的.

3.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参与感


教学片段中的选择题,教师的一句“答案不对”可以说是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没有立刻解释错因,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学生一起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教学应抓好的几方面

我校开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们都能轻松地驾驭每一节课,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成为轻松愉快的课堂,低分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少,能力强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一要强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教师的指导、帮助、点拨、激励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三要关注课堂主要变化的策略,学生在自学、探索、交往和互动中的参与状态、参与时间、参与质量及学习活动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主要变化在整个活动中都备受关注.着重抓好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指导自学,提倡合作交流;(3)激励评价,帮助总结反思;(4)当堂训练,鼓励探索创新.

2.防止开放性取代了教师的指导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往往有一种误区: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成“放养式”的无序状态,最终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40分钟白白耗尽. 这一误区的形成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之间“度”的问题,因此,课堂上我们提倡教师应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保证,特别是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防止学生的练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讲

有些教师认为一旦设计了问题和练习,便认为自己的主导任务完成了,整节课成了学生在“题海”中奋战,成了做题和对答案的呆板练习课.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吃透“教学”的精髓.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交往.学生“先学”是为了后面有“资本”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关键之处的精讲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便成了空话.

4.设计特殊的测试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提倡“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体现分层,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评价学生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四、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测试的做法

笔者在教学中每隔一至两周,都会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做法如下:将全班学生按数学成绩从低到高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的同学成绩最差.测试采用同一份测试题,或降低难度,或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使A组的多数同学都能获得50分以上,甚至有部分学生达到90分以上.这样做,给了后进生无限的希望,让他们感觉到有信心.并且也给优秀生(C组)一些压力,让他们感觉到不能输给别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至今,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中一直名列第一,今年有一个班的优良率达到了98%.

实践证明,特殊的测试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把学生从网络游戏、动漫世界里拉到书本上来,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到数学题海中,我作为一线教师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新课标中对数学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学手段更具有创造性了,学生的学习更有朝气了,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精彩了!

〔责任编辑:肖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