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高中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79 浏览:12435

笔者:俞校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2003年实施以来,走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教育部即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工作.我们特别想请您从一个师范大学校长的角度,谈谈对高中教育的看法,包括高中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俞立中校长(简称“俞”):我认为,总体而言,相对于原来的高中课程,我们这次高中课改是有进步的,至少在理念上是有进步的.比如说,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互动性、研究性、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外活动等,这和我们之前的高中教育是不同的,是进步的表现.当然,我们当前整个高中教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笔者:您觉得我们高中教育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俞:我认为,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有一些观念性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一些需要强调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关注.我们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似很全,涵盖了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审视这些目标,就会发现这些目标大多数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缺少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应有的素养.目标里面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其实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站在学生角度来说的.对学生更重要的、更接近他们特征的描述,这里面恰恰都看不出来.我只在《方案》中看到“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力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这样一句话,有点这个意思.正因为我们对目标进行了拔高,反而虚掉了.也就是说,这些虚的表达,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了,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高中教育与我们的预期有出入.

笔者:“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那么,在您看来,“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哪方面的素养?

俞: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的驱动对学生的发展太重要了,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言.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我们整个国家建设中,“改革”“开放”“发展”这几个环节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一样,“兴趣”“能力”“个性”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也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要拓展他们的兴趣,教育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从小应该要启发、挖掘、开拓学生对这个世界内在的好奇和兴趣.其次,我们要在充分拓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学生能力有了充分的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我特别强调兴趣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高中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不但没有注意去拓展学生的兴趣,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兴趣.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兴趣”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去抑制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一切围着高考转,和考试无关的内容不让他们接触,好像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没有用的.所以我觉得培养目标里面应该更强调拓展学生的兴趣.我相信,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拓展他们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您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素养?

俞:除了兴趣之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有培养学习的洞察力,如果用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比那些什么审美情趣之类的表述更适合描述高中生应有的素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等,都是高中教育里面特别需要强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像探究、好奇、洞察力、思维方式,这类语言可能更适合表述我们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另外,我认为应该注重形成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一些特长.我觉得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强调多元化,强调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各自的不同特点,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而不是把高中阶段的学习看成是大学的预科.因此,在高中课程方案的设计中,下一步的改革应该要给学校更多一些自主权.如果在完成基本学业的情况下,学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特色,或者说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形成一些特色,这反而对后面的大学教育是有利的.

还有一点也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跨文化交流的素养,或者说是国际视野的素养.以前,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而现在,这个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我最近跟哥伦比亚大学林晓东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新教育科学亚洲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文化和技术学系的终身教授——笔者注)沟通,她就特别强调跨文化交流,她说如果我们强调跨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有利于我们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她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中国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往外走,中国正在融入这个世界,教育也要走出去.在这个背景下,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素养,或者往高了提一提,就是国际视野的素养,就成为一种必需.我们强调爱国主义,同时我们也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因为他们将来要和世界各国的人打交道,要与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对不同文化的欣赏、理解,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我们自己要走出去,要主动去理解人家,去适应人家,而且要欣赏人家.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教育阶段如何体现学生跨文化的素养,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从学生的立场去描述他们的素养”,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基于学生”来思考培养目标.如果以此来审视我们的高中教育,您觉得我们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俞: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例,我认为,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实际上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当成是一种功利引导的学习方式,包括“奥数”,包括各种科学比赛,都是受功利引导,都是奔着高考加分去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就拿“奥数”来说吧,“奥数”本身是没错的,但由于导向错了,异化为高考加分的一种途径,于是家长为了高考加分,逼着学生去学,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的学习是很可怕的.人的行为背后一定要有动力,而人的最根本动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好奇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兴趣.只有对事情感兴趣,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发现这个事情的价值,我们才会去追随它,去做.若高中教育把人的最本质动力抛弃了,全部变成了功利的东西,学生就会学得很辛苦,也不会开心.当然,现在也许我们这个教育体系不得不这样做了,也是没办法的.

笔者:正如俞校长刚才提到的,教育上的有些事情本身并没有错,但为什么我们最后总是会走偏,走着走着就走向功利了呢?


俞:现在社会的批评都集中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上,大家都在议论高考、批评高考.这种观点我并不苟同.一方面,现在中国不高考也不行,取消了高考社会可能大乱;另一方面,我觉得高考其实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症结,而是一个显性的、大家都看得到症结,但它不是最终的那个瓶颈,我认为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我们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学校教育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根子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太单一了.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有多样的价值追求.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那就有问题了.一个社会若需要平衡,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的.说社会要去引导大家,并不是说某些路是光明大道,某些路则是羊肠小道,而是要告诉大家千条路万条路每条路都是光明的道路.社会需要大家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要给具有不同价值的人以足够的尊重.某个人有手艺,是一个很好的技师,他就强在这个方面,社会没有因为他没有大学文凭就看不起他,而给他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要通过引导让大家觉得一个高水平的技师,不一定比一个教授差,不一定比一个老板差.但是现在社会的舆论导向太单一,把价值都引导到一个方向上去了.实际上,今天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讲到底就是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个社会缺乏平衡,所以大家都往一条路上面去挤.这个问题表现在教育上,就演变成这样一个奇怪的逻辑:你要出人头地,就要考得好;考分高,就要读好的学校;首先要选好的高中,当然初中也要选好等问题就这么一串串出来的.

责编:戴利朝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