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0 浏览:7278

摘 要:本文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阐述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孔子;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23-02

我国教育思想萌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他打破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不仅培养出弟子三千,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对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性”是指先天性因素,“习”是指后天的教育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天赋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以天赋平等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无分贵族与平民、国界与华夷,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便“未尝无诲”.

这一论述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具有思想和公平意识.而“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孔子推行“有教无类”的有力实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有教无类”的内涵就是提倡教育、教育平等,反对教育歧视、教育不公平.高校层面上的“有教无类”,体现在正确对待贫困生,不让一个困难生失学、辍学,杜绝教育乱收费,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其举措是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高校教师层面上的“有教无类”,体现在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其举措是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个性.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是中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实践的第一人.“因材施教”一词是宋代朱熹对孔子教学方式的概括,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认识能力的差异、性格、兴趣的不同、以及培养方向等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也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确定教学内容;“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才能确定培养目标;孔子对子路、冉有两个学生“闻斯行诸”一问作出绝然相反的回答,这是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确定教学方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其本质是强调个性化教育的有效培养.

高校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需要.首先,教师要象孔子一样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察方式,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如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和个别差异(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意志性格等),具体分析形成这些个性特点的诸多因素;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明白高校学生中存在差异的除家庭经济方面外,还有智力、非智力等因素;最后,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争取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手段,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差异认识的基础之上,意思是“不到苦苦思索而不解时不去启发,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就不再教诲他了.”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能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辟”.孔子在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时非常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 正是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孔子认为教学的意义不重在“授之以鱼”而重在“授之以渔”,因此在进行启发教学时他往往采用“叩两端”(从正反两面去追问发问者)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他曾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通过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正如他的学生颜渊对他这样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当今的教学颇具启发性.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在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一切教学资源围绕学生的“学”怎么写作的前提下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心地位,“授之以鱼”与“授之以与渔”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师讲,学生听”与“学生做,教师评”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关系.

教师要想使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认识、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其次,引导学生相互研讨,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同化刚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对其吸收、改造、加工,以达到新、旧知识的优化组合.

四、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

孔子倡导实用性教育,“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300篇,但对交给他的政治任务却办不成,办不好;派他出使到别的国家,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的人,书虽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诗经》在孔子眼中,不仅可以给人以艺术的熏陶,而且“可以兴,可以观,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学以致用”思想,与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与句话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今后就业有用的知识,最要紧的是学习方法、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文字功底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理论角度看,现代知识中的绝大多数学科,都需要进行实习,需要实验,需要动手去做.

要想教有成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一是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知识储备.人的大脑就象是存放货物的仓库,要想从仓库里拿东西,首先得先存东西.如果不学习理论知识,脑袋空空,拿什么来“学以致用”?二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鉴别,有选择的吸收消化.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不能盲目的死读书,读死书,要学会学思结合,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三是活学活用、化学为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和在实践中能够学到新的知识,这需要细心、专心的思考,也就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五、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推崇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有严格的上下尊卑之分,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孔子却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观点.他说,面对仁德和真理,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与现代教育论“师生平等”的观点是一致的.他批评弟子颜回对自己的盲信盲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因为颜回对孔子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所以孔子认为他不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求学要积极主动,向各种人求教要不耻下问,这体现了他所说的“学无常师”.孔子还看到学生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与弟子平等融洽相处,甚至情同手足.为此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等”

孔子“亦师亦友”的师生平等思想,对于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构建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表明,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等交往.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关爱,分配同等的教育资源,不能有偏爱和歧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而不是只会讲大道理的人.

六、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和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已不是一个个单一方面,而是有机的教育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其中的某一项.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仅仅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性格或道德品质进行各种人文教育,并无学生在技术领域方面有所成就,这就体现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在启发诱导方面,孔子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未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容易错过教育时机;等等.这些都是受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及其个人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但仅仅从教育方面说,总体是倾向于革新的,对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也有许多的启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它.

文化史研究专家柳诒徵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参加1988 年巴黎“面向21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会议的75位代表也提出了“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么一条“面向21世纪”的建议.

七、结语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其教育思想也丰富多彩,在传承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追求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方面,给予高校教育教学很重要的启迪.对于还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的孔子教育思想,我们必须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加以区别,科学地认识和整理,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创造性的给予它新的解释和重构,使之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文化,真正成为有现代生命力的教育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