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21 浏览:69716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货.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尽快的成长、成熟、成才.


德育和智育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两方面,一篇课文本身就起着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等,是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语文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其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语法修辞等等.但是,由于语文课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这就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无不反映着创作的时代特征,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其文学艺术的同时,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识的熏陶.如果语文教学只进行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那么势必削弱语文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我们就应充分地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尤其是一些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等等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更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又如教学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清”,我们可以通过背景介绍,把文天祥危难之际受命,被俘后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事实上,课文由于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现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撇开中心思想而只讲授如何选材、组材,只要进行通讯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学,就必然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语文知识教学之时渗透这些教育,才能讲活本文,讲透本文.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完全地依托于语文教学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的载体.我们既不能纯粹地只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也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离开语文教学而独立存在,否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课文知识的梳理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才能既欣赏了语言文学的美,也深刻地体会了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理清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只是理清故事的情节,只是理解一些运用传神的动词,就无法体现革命战争的环境里有着不寻常意义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价值和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体主义感情.在课文分析中,在理清全文脉胳、把握情节发展、了解人物性格时,适宜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无私奉献、革命事业至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烈的责任心等的教育,无名战士这一光辉形象才能清晰地站在学生面前,并为学生所理解、容纳、敬佩,在学生正确把握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而真正领悟贴切、生动的比喻效果.这样,这篇文章学习完后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结构、鲜明的人物个性、合理的环境烘托,同时也学习了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甘做革命火种的精神,进而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语文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声处”引导学生共鸣同识.

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一次加强各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吃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它历史地落在中国的身上.只在中国的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样,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的爱国情感.

有些课文只是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但只要我们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也能发现其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它科学地介绍荔枝的生态,似乎与爱国主义接不上边.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着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去设想从遗传工程方面解决荔枝保鲜与生长极限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爱心,培养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感.

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汇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既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又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我们也不能偏离了语文教学而单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否则就会歪曲语文教学的本义.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从教学目的来讲应是三方面:一是学习多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本文的准确用词,三是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前两方面为语文教学内容,第三方面应融合在这两方面中,让学生在领略苏州园林的精美中了解作者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作用,体会用词的精妙.从而感知我国历史文化的内蕴、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最终激起学生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之情.但如果我们由文中园林美景起旁征博引,从苏杭南下漓江,从故宫到中国石拱桥,从洛阳牡丹至昆明世博园等历数我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还不时要插入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称颂、对祖国秀丽河山的赞叹,盘旋几圈后落脚在:我们应当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我们应由衷地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勤奋学习.很是饱含,让听者动容,从德育的角度来说确实让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从智育的方面来说,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为这样语文就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课,就偏离了语文教学而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了.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但又要讲究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德智两方面更好的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心中装有祖国,有强烈民族自豪感,人生观才能更明确,才会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才能明确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可行的.○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