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变中国教育的几个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38 浏览:106461

中图分类号:G4

教育基石是否稳固,关乎国之大厦的挺立与倾倒.教育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关乎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大事件.看了这部纪录片,关于中国教育和教育改变,又添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思考

造成中国教育令人堪忧的原因,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

1.中国地理经济所造成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平

2.庞大的人口压,让大部分学校教育一直实现不了小班教学的愿望;

3.机制体制的限制,让教育困在“考试”的圈子里;

4.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等等等

都是导致我们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教育之所以是现在的模式,并不只是经济全球化社会潮流的驱动.也有其历史原因:从我们的教育圣人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以后历朝历代学校教育与官府关系的亲疏远近,我们看到的都是政权左右下教育摇摆不定的身影.但我们“学而优则仕”的时候,却忽视了“有教无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等比教育目的更重要和具体的教育过程.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割裂任何一个步骤,分崩离析的发展是走不出一个好的未来,一直强调教育的整体性,整体这个词语的内涵,值得一直处在探讨的前沿.

中国的教育要改变,我们必须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并且把我们的眼光放宽,比对全球各个地区的教育,到底哪一种或者那些教育的模式,更适合我们这个人口大国.

二、关于理想教育模式的畅想

关于教育所涉及到的群体,可谓是方方面面: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教育机构和政府、社会等通过纪录片中反应的问题,我大胆的畅想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


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能改变吗》提到:“每一项教育的重大发展,就是对孩子某项天分和自由的牺牲.”那我们为何不改一下:“每个孩子某项自我能力的实现,就是教育的重大发展.”学生这个受教育的主体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为了社会发展的教育,何不让学生变得更主动,而不是被驱使.为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不走出教室,让孩子在社会中启动他们的双手,实践品德给他们带来的心灵感悟呢.一味的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背诵,孩子不仅缺失了创造力,也会变成走向社会的瘸子.

家长的急功近利和望子成龙心态,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成了攀比的机器.同样走过童年的家长们,能不能先放倒孩子最后要达到的旗帜,让孩子自己慢慢竖起来,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带孩子走出各种补习与作业的阴影,走出去,看看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认识你朋友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尝试各种他未曾见过的活动,观察生活的各种细节与变化.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学会生活,这个终身教育的理念之一,才是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困惑的最重要的法宝.让孩子从他自己积累的字典里,挑出一些词语,拼凑成将来的人生格言.

中小学择校热,是给家长急功近利的催化剂,教育机构和学校完全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是要用心对待的,如果教育者和教育机构能够分分秒秒都致力于怎样让每个都学生成为自己和社会生活中的完整的人,一定会出教育成果,而不是为了教育成果而去做什么.在做教育工作的时候,我们为何不走进教室,去听一听、看一看,学生学习状态真实的一面,而不是为了做某项研究而开展某项调研活动,在学生中间做教育工作,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

另外,我认为中国各个级别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我们需要更加深入探索的领域.怎么样的教育指导方针、怎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我们切实最应该做的.教育不是一个分科个别林立的静态系统,而是个环环相扣,科科相连的动态系统.众多学科中,我认为,心理学是与教育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只有了解个人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加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教育就克服了一个盲点.

我不同意“人才”这个词对未来孩子发展目标的定义.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人才,“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就给教育加上了一个沉甸甸的秤砣.广义的成功不适合每个人,努力做到最好了,就达到了个人领域内的成功.人,只要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教育就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只有成为完整的人,才会有完整的社会,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向前发展.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学生始终还是在教育的二线,因为“人才”始终挡在他们前面,让他们看不清自己擅长的领域,闭塞了他们圆形的发展空间,他们只看到一条直线.

至于中高等教育,我理想中一直有一种状态:根据各种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办学校,类似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地位一定要提升,先学技术(这里的技术不只是理工科的技术,也指文学、经济等有关职业的职业技能).当然,这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点,让他们自己选择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从而进入某个职业直接指向的学校,这和“术业有专攻”不谋而合.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文化课的达标也要授予相应的学位.此外,我觉得文化课应该强化学生对我们国家历史政治发展变革和当前现状的了解,因为国家和集体意识要求我们要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任何人和事都应该如此.

我们的社会不要以“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人才式”思想灌输给还未成长成熟的孩子,我们都要成为完整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能否改变,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并且为之付出行动.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教育,能否尽早实现,未来的孩子们能否脱掉“人才式”教育的沉重书包,我们都要为之努力.除了在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文件中摸索,我们更需要踏出脚步,坐在学生中间,去听听这个主体真正的声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出发,走在路上,才知道这条路需要什么铺垫才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