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29 浏览:81069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一观点,精确地阐述了语文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却成了“鸡肋”,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基础知识倒学了,文化素养却不高,更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这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的核心理念.


要语文教学的这种尴尬,笔者认为,可借助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语文作为提升体素质的平台,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具体说可作以下尝试:

一、加强诵读,注重积累,为营造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基.

厚积方能薄发.语文教材所选内容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孝悌思想、一种博爱思想,更在于要告诉学生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等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留意传统文化方面的观察积累外,还应定时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加厚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如引导学生搜集背诵喜闻乐见的家乡谚语俗语,“寒食寒十天,清早晚上穿布衫”就明确告诉大家一种时令、节气与天气的关系,还隐含着一种生活小常识;简单的谚语俗语,深刻的人生道理,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语文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形式灵活,提高兴趣,为语文学习的高效提供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探索的渴望.要树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知道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能覆盖一切,穿透一切.通过赵普的半部《论语》安天下等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应然而生.但古代的语文课堂,绝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不仅有孔子与学生探讨辩论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我们要让语文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通过历史故事、历史笑话、成语典故、对联猜谜,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不定时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更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心灵,培养文化精神.使他们在快乐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三、阅读经典,丰厚积淀,为人文素养的提高保驾护航

阅读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色彩斑斓的世界,感悟浓缩的历史精华,使阅读经典成为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经典传递着儒家的积极进取、厚德载物、诚信仁爱,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也传递着智者的思索,文人骚客的叹息,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并进一步内化.阅读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吸纳古人的智慧,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会了如何做人.我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并结合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让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着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立足教材,挖掘深意,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为健全高尚的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等 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中,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使其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致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历史的传递.

五、着眼课外,诱发主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必须突破实用主义的局限,在课堂外,可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通过社会活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再现,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美的享受.如“调查家乡的文化名入”之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了解某些情况或事实、历史,由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所以,我要说:深入生活,抓住传统吧!生活中的语文会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

总之,要实践素质教育,要让学生有较高的素养,要提升我们民族素质,就必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样,“语文”才无愧于“国学”的称号,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