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综述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7 浏览:7518

一、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1.1会计稳健性古典定义

Bliss(1924)提出,稳健性就是“不预计任何不确定收益,但是要预计所有发生的损失.

可见,古典定义体现出“绝对稳健”,而且便于实务操作,因而在早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公司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程度不断复杂,古典定义所体现的稳健性过于粗糙和直接,有悖于现代会计计量中的及时性和可验证性要求.因此,后续研究在古典定义的基础上陆续进行其他发展.

1.2会计稳健性准则定义

为了规范现代会计行为,各个国家政府和会计组织也对会计稳健型做出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稳健性定义为:“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的谨慎,比如说资产或者收入不可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可低估.”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在其发布的第4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一般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计量的,管理者、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对计量上的可能误差,在原则上一般是低估收益和净资产,而不愿进行高估.”

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稳健性原则界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稳健性原则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对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比如资产或收人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以上对稳健性的界定,可见稳健性已经由“绝对稳健”发展为了“相对稳健”,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损失和收益应持有不同态度,但也体现出对合理估计的重视.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会计稳健的需求动因研究综述

①国外关于会计稳健需求动因的研究

随着Basu(1997)年提出会计好消息的确认会比坏消息的确认更加需要其可验证性,这一会计稳健型的描述型定义后,分别有Watts(2003)和Ball&Shivakumar(2005)、Beer&Ryan(200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动因.

Watts(2003)将会计稳健性需求动因分为了四个方面,分别是——公司契约(Contracting)、法律诉讼(Litigation)、税收因素(Taxation)和政府监管(Regulation).

Watts(2003)认为稳健性的产生源于公司的契约关系.公司是由许多的契约关系缔结而成的,最主要的包括了所有者(股东)和管理者的契约、债权人与管理者的债务契约.首先,由于薪酬,晋升等管理者注重的因素与经营业绩等直接挂钩,在管理者具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管理层容易产生与所有者相背离的目标函数,这个就是写作技巧问题Jensen&Meckling(1976),包括在信息披露的时候倾向于高估收益和低估损失、做出投资决策时产生投资过度以及投资不足.盈余稳健性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这种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LaFond and Watts(2008).

同时,会计稳健型也能解决债权人与管理者的债务契约问题.Holthausen和Watts(2001)研究发现,债务契约中的约束条件往往比公认会计原则(GAAP)更加强调稳健性.Ahmed,Billings和Morton(2002)也认为,由于风险的承担以及对于激进会计报告的预期损失,债权人更加需要稳健会计,以减小其预期损失.

Watts(2003)认为法律诉讼促进了会计稳健性,即在法制制度健全、对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背景下,管理层为避免诉讼成本的增加会提供更为稳健的会计信息.Ball等(2000)运用Basu(1997)的方法发现普通法系的国家比成文法系的国家具有更大的稳健性.他们还发现英国的稳健性低于普通法系的国家,并因此归结为英国的法律诉讼成本低.

在税收因素方面,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应税所得,就产生了对稳健性会计的需求.但是,税收因素并不一定能为会计制度稳健性提供解释.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是会计和税收相分离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美国,近年来,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的分离程度呈扩大趋势(Manzon和Ples2ko,2002,Desai,2003).因此,在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的模式下,税收对会计制度稳健性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最后一个影响稳健性的原因是政治成本.因为监管者在会计信息被高估的时候将面临更多的批评,所以稳健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政治成本Watts(2003)在政治过程中,高估资产或高估收益的损失比低估资产或低估收益而放弃的利益更能被观察到并且对决策更有用.这一现象为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坚持稳健性原则提供了激励,并且很明显导致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在其前30年对高估资产的禁止(Zeff,1972,Walker,1992).证券法的基本原理表明会计应该是稳健的,并且对会计导致了192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的事后高估进行了指责(Benston, 1969).

②国内关于会计稳健需求动因的研究

在我国,首先对稳健性的存在进行检验的是李增泉、卢文彬(2003),使用1995-2000的数据对会计稳健性进行检验他们发现坏消息组的公司会计盈余对市场回报回归的斜率更高一些,而且也更容易出现盈余的反转.进而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稳健性是一种“伪稳健性”,是亏损的公司为了实现“洗大澡”目的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在控制了亏损公司后,盈利公司就不再显示出会计稳健性的特征,李云鹏,李若山(2005);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而毛新述、戴德明(2009)却指出,在扣除了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仍然与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紧密相关,没有证据表明盈余稳健性的提高是上市公司为了进行“洗大澡”而进行的伪稳健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稳健性在我国是否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其次,若存在会计稳健性,那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对此,我国学者进行研究时,发现以下几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