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83 浏览:46440

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债务软约束、治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监管滞后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写作技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过度投资现象也很普遍.过度投资行为表现为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新投资项目,或者不愿意从现有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中退出,甚至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过度投资行为使得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被浪费,企业风险大大增加,损坏企业价值,损害债权人、广大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从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一个新的角度――会计稳健性来研究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即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提高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需求,进而使得上市公司抑制过度投资行为,这一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过度投资理论与会计稳健性理论

在完美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企业会投资于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Jensen,Meckling,1976).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委托写作技巧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层“帝国建造”等原因,过度投资普通存在于企业中.国内外关于过度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投资产生原因、过度投资计量方法、过度投资影响及制约因素等,而关于过度投资制约因素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的各个角度来探讨过度投资的制约,如从薪酬契约、债务契约、所有权结构、独董制度、自由流量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Basu(1997)提出的“会计人员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有更高程度的确认标准”,即盈余反映坏消息要比好消息更及时.Watts (1993)最早建议对稳健性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会计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会计的契约作用,并同时受到管制及法律的影响.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重要的契约原因.同时,Watts也提出了对稳健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一些方向.但直到Basu(1997)首次提出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针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才大量涌现出来.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规定谨慎性(稳健性)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目前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及变化、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等方面.2008年在FASB和I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稳健性不再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必须的性质,这项决定带来了国内外关于稳健性会计经济后果研究的另一个热潮.


通过从会计稳健性角度探讨企业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不仅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过度投资制约因素,同时也丰富了当前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二、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制约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层和企业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这些冲突不能完全通过契约来解决,因为不存在完全的契约,以及考虑到契约的成本问题.因此,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公司治理机制可用来减缓这些冲突.公司治理机制的最优组合目的在于最大化企业的价值,且公司治理机制随着企业特征如投资机会、负债率等的变化而系统的变化(Watts,2006).为了有效监督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可验证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系统是可验证信息的关键来源,这些信息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决策和战略(Watts,Zimmerman,1986).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国内外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如Biddle、 Hilary(2006)、李青原(2009)均发现高质量会计信息能通过改善契约和监督,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来提高公司运作效率.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Watts(2003)认为会计稳健性作为协调公司各契约参与方利益冲突、保证契约有效执行的机制,能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稳健性有助于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写作技巧成本.Ball、Shivakumar(2005)认为,由于会计稳健性要求及时确认损失,这就使得管理层不能将由于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下一届的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事前限制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同时也可以加大事后管理层从不利的项目中及时撤出的程度,进而提高投资效率.Bushman、Piotroski、Smith(2006)认为当企业面临下降的投资机会时,及时确认损失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这一结果在控制住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的那些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数据后仍然成立.Ahmed、Duellman(2007)研究发现稳健性有助于事先减少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以及有助于事后监督管理层投资行为,且更加稳健性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未来流量和毛利率,以及更少的未来特殊项目变动.这一结论与Watts(2003)的观点一致,即稳健性有利于缓解与管理层投资相关的写作技巧问题.而与准则制定者的观点不一致,准则制定者认为稳健性不是财务报告的一个必要的特征.Garcia Lara(2010)等认为稳健性有助于监督管理层的投资决策,降低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稳健性与未来盈利性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未发现更稳健的公司趋向于投资风险更低的项目.

从理论上分析,会计稳健性对管理层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会计稳健性通过及时确认损失,使得管理层不能将由于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转嫁给下一届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事前限制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以及加大事后管理层从不利的项目中及时撤出的程度.其次,会计稳健性推迟确认不确定的收入,可以抑制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的条件和机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限制管理层夸大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而抑制其进行过度投资.

以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为前提,即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相对完善、投资者理性等条件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发挥其治理作用,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由于我国还处于转轨和新兴市场阶段,上市公司所处的信息环境还有待完善,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够发挥治理功能,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限制其过度投资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分析来探讨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

三、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制约作用的现实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管理层机会主义等行为导致严重的写作技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较严重.经验证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如唐雪松等(2007),张功富、宋献中(2009),李青原(2009)通过实证研究均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写作技巧问题等的影响,公司过度投资非效率现象严重.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采用以盈余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制度,如IPO、配股、扭亏摘帽等都是以盈余作为评价标准,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操纵行为,损害了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监督上市公司和保护自身利益,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大了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会计稳健性治理功能也不断凸显.

首先,从股东――管理层冲突角度来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很普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不够,且我国的投资者保护意识不够、监管部门保护措施不完善,我国管理层存在着滥用投资者的资金而肆意进行投资的行为,而会计稳健性通过及时确认和报告“坏消息”、对“好消息”有所保留,可以向公司外部股东传递有关企业现存的潜在风险,减少融资证券有可能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高估的可能性,从而限制管理层滥用资金,抑制了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其次,在不考虑股东――管理层冲突的情况下,由于股东与债权人收益及风险的不对称性,股东(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牺牲债权人利益而进行过度投资的倾向.从债务契约的角度来分析,债权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使债务人能够按时归还本息,对会计稳健性需求较大,如债权人会要求债务人对经济损失及时确认,充分传递公司当前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促使债务人尽快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中撤出(抑制事后过度投资),同时也避免投资于其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抑制事前过度投资).

可见,即使没有会计准则等法规的强制性,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稳健性的需求很大,稳健性原则在保证企业契约得以有效执行、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制约过度投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要求上市公司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如及时确认损失、推迟实现利得的确认、不允许夸大盈余和盈余平滑、及时计提资产损失准备等.会计稳健性对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归纳如图1所示.

ute of Technology. 2006.

[13]Ball,R.,Shivakumar,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2005. 83-128.

(编辑 熊年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