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代中国变革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04 浏览:41950

今年11月20日,是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日.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谁也不能回避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这场伟大变革,因为这场变革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在研究中国这场伟大的变革时,谁都不能回避一个伟大的名字――.

粉碎“”后,先后担任党校副校长、组织部长、中纪委第三书记、秘书长兼长.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1980年2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总书记;1981年6月,在六中全会上,任主席;1982年9月的十二大取消主席制,任委员会总书记.

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改革高歌猛进的时期.当时党分为一线和二线,是第一线的最高领导者.的名字正是和这个高歌猛进的时期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为这场变革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他,为这场改革付出了辛劳与代价.

缅怀伟人,重温史实,我们更加看重一种时代传承的必然.基于此,携心香一瓣、历史一页,亦可见微知著,更加热烈地促动今天加快体制变革、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车轮.

谨此编发本刊评论员文章的同时,我们一并刊出约请党史学会理事长龚育之撰写的文章《在耀邦主持下起草精神文明决议》,以示对同志的纪念.

――编者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那场伟大变革深深地改变了中国,是第一线的最高领导者.他的名字是和这个高歌猛进的改革时期联系在一起的

他开动了中国改革的破冰船

对中国的改革有两大开创性功劳.一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二是平反冤检测错案.当然,做成这两件大事不是一人之功,但他出力最大,承担风险最多,最有胆识,态度最为坚决,则是不争的事实.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活中,都把的话当做最高标准;判断一切事情的是与非,都看是否符合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准则.粉碎“”以后,这条准则继续通行无阻,“两个凡是”*把这条准则强调到至高无上的地步.

针对“两个凡是”,提出“准确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1977年10月9日,党校开学.几百名学员是高中级干部和理论宣传干部,学习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以来的党史.当时在党校主持工作的是第三副校长,他让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大胆研究,还创办了一个名叫《理论动态》的内部刊物,大量发表解放思想的文章.有的学员提出,判断是非有两个标准:一要看的指示,二看实践.党校理论室的吴江和孙长江认为,应该只有一条标准,这就是实践.于是,在的支持下,由孙长江执笔,着手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强调“唯一”.差不多与此同时,在党校学习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也收到报社理论部送来的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大样.

原来,1977年秋,《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辑王强华到南京开会,结识了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约他为《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写稿,没有出具体题目.不久,胡福明寄来了两篇稿件:《女人是生产力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王强华觉得不好用,准备退稿.后来他反复考虑,还是将第二篇排上了,准备放在《哲学》专刊第77期,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大样送给总编辑杨西光审阅.杨西光得知党校的孙长江也在写同一内容的文章,就让胡福明和孙长江一起修改.一直修改到第八稿.为了扩大影响,准备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


但是,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文章,必须送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主席汪东兴审定.汪东兴和一样,也是坚决主张“两个凡是”的.为了绕过汪东兴,他们决定先在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再由《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见报.这个想法请示了,他同意了.与此同时,杨西光又分别拜访了首都几家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并商定,《光明日报》发表后,第二天,新华社转发通稿.

在《理论动态》发表之前,文章送审定,最后的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审定者承担了这篇文章的政治风险.此文在1978年5月10日的《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一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