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文评改探略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29 浏览:129489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忽略不顾.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倒了学生胃口;其二,评改方式单一、程式化,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使作文评改高效运作,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把金钥匙呢?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慎用“不”字

以往我们评改作文,总是热衷于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下一些生硬的否定性评语,比如“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等.(即使肯定性的评价,也只有冷冰冰的几个词,诸如“中心明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叙述清楚”)简言之,这是只重视作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造成的.教学总是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融、同时进行的,撰写评语亦不例外.

因而,研读学生习作之初,教师即应放下架子,深刻体味习作的思想内涵,哪怕是幼稚的或一星半点的思想灵光,亦应敏锐地捕捉,并力图使之与自己的思想融合起来,这样点评时才能使教师的真情诉诸笔端,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琴弦上律动,最终实现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之目的.自然,此过程中应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点拨,语感的涵蕴、滋养.持之以恒,学生表达自己情感能力的提高,也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了.

某学生在《记忆里最难忘的》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学雷锋,受误解”的故事,文章流露出的“迷茫”情绪是令人揪心的,如何既达到“评文”又育人之目的呢?深思熟虑之后,我这样写道:

本文似随手挥就的一帧“速写”.

作者显然懂得“聚焦”的技巧,能将笔力直接切入人的灵魂深处,触动其心灵的琴弦,奏出颇有时代气息的音符,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雷锋出国了!虽已是几年前有识之士的喟叹,但做好事受误解,甚至令英雄扼腕长叹,苦于无用武之地之事,竟又时见报端.你勇敢的抉择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从此点说,本文的立意是新的,是弘扬主旋律的.

这种从理解入手,从爱护出发,以鼓励褒扬为基调的评语,学生阅后心里熨帖、自信心陡增,自然乐意多看几遍,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注重“互评”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种见解虽不尽全面,却说明了评改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互评互改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味写,教师篇篇评改,不乏案牍之苦,且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要提高评改效率,一定要重视学生互评互改能力的培养.简言之,其基本途径有三:

(一)点出可读性句段

刚刚接触“评改习作”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为了克服他们可能有的畏难情绪,开始我只要求找出同学作文中自己认为可读性强的句段,并用指定的符号标画出即可.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小组中再进行一次选评,公认的美段由最先发现的同学起来诵读.这样就扩大了激励面,不仅“美段”的习作者有成就感——我写的作文被同学认可了!而且诵读“美段”的同学也有成就感——是我发现了这段美文.当诵读到极佳妙处,如果不自觉地参入教师的赞叹和同学的掌声,这种荣誉感还可以提升.如此,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若把推荐的美段略微筛选润色后印发给学生,则更利于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二)注重欣赏式修改

学生很想用“权威”性的材料鉴别自己的修改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针对此,我给学生印发了一些名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未定稿和发表稿,让学生先修改未定稿,而后,让他们对照发表稿,体味修改的奥妙.有时我还给学生专门讲一些历代名家锤炼文章的故事,学习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严谨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文态度.学生兴趣倍增,甘之如饴.当然,在别人的文稿上细参修改之处,悟到写作的奥妙,这仅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把别人勤于修改的精神拿来用于自己的写作,还要通过修改之欣赏,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单要勤于修改,而且还要善于修改.从而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动机,培养其自觉追求卓越的品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工于修改,才会逸于作文.

(三)量力而行写评语

当学生了解了一篇文章中哪些文字是值得品味的,哪些文字是需要斟酌的,并且标出相应的符号或做了适当的修改,下一步便可以对文章进行书面品评了.刚开始时可以就旁批进行训练,即针对文章中画了特殊符号的文段、文句和词语陈述理由,比如你认为这一段美,这一句可以删去,或者那两个词语序可以颠倒等等,然后在对应的评语栏中陈述理由,这就是简单的评语.接下来就要训练总评了,即写在文章最后的评语.如果说旁批只是针对文章的局部阐明自己的观点,那么总评则要关照文章的语言风格、布局谋篇等.对于在文章中出现过的不止一次的语言现象,若在旁批中一一分析则比较费时,不妨也移到总评中一次性地评述.最后还可就本次作文对习作者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提高的要求.当然,对学生的评语,不可求全责备,能够把自己印象较深的一两处或一两个方面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另外,教师最好对旁批和总评的字数规定一个底线,并要求批阅者在总评后署名,以便增强责任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作文评改也应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治病”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治病”之“术”,使其离开老师依然“高明”.


(作者单位:岷县蒲麻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