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44 浏览:156275

【摘 要 】 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扩大,电子货币作为最新的货币形式,打破了国家作为货币供给单一主体的格局,这次变革将对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 键 词 】 银行,电子货币,传导机制,通货膨胀

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交易手段,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逐渐的推出人们日常的交易活动,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分析

1.在现今的中国金融市场中,银行通过调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流通货币量.在电子货币出现之前,是银行最为屡试不爽的手段之一,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严重削弱了他的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分的需要准备金的储蓄被电子货币所代替,使得银行中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下降.


2.在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中,银行通过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或减少流通的货币量,平衡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就电子货币而言,会出现一些变化,因为电子货币的发行很分散,银行不再是货币的唯一发行人,就使得银行可能在某些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与储备而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大规模的货币的吞吐写卖操作,减弱了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时效性与灵活性.

3.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银行贷款,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当发行者面临赎回货币的风险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能力仍然存在.

二、货币政策的相似度检测目标

货币政策的相似度检测目标中,利率从理论上来说,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指挥使利率的运行机制稍微复杂,货币供给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可测性,可控性和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三个方面.

可测性方面,由于电子货币的分散化的连续不定期发行,加之电子货币使得不同期限的资金转移更为迅速便捷,使得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准确测量极为困难,即使能够测量,测量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他的现实意义.

从可控性来讲,在一般的货币理论中,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至少是规律的,电子货币打破了这一检测定,使得流通速度出现了既不稳定的随机游走,严重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而央行进行正确合理的控制也变得极为困难.货币组成的复杂和流通速度的不规律变动,使得央行无法合理的解释货币量变化的途径和含义,加之电商务的全球化势头无法阻挡,统计货币的供求将是一件复杂,消耗又成效甚微的任务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通常是央行规划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达到的目标,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电子货币的产生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且使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我国的电子货币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这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快就会出现与发达国家相似的问题,虽然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电子货币不但没有产生负面效果,促进了货币政策的实施,但是在未来我们仍然要坚持从货币供给调控向利率调控转变,否则电子货币的发展必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负面的影响.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是通过货币乘数的调整影响总需求和实际产出,而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导致货币乘数的扩大,这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这个货币乘数公式m等于(1+k)/(rr+rg+k)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电子货币扩大效应.其中rr、rg和k分别是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和的漏损率.

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人们持有的现今减少,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是漏损率的下降.商业银行也会将其超额准备率降低,通过计算机央行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每日所需的准备头寸.如果央行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则以上三变量的值都会变小,货币乘数相应扩大.只要基础货币供给稍有调整,整个货币供给就会大大增加,货币政策的效果反而被扩大.

另一种情况,如果这三个变量都变成了零,则货币乘数就会趋于无穷大.只要央行稍微增加基础货币,整个货币供给就会不断地增长下去,也说明事实上,人们根本不再需要基础货币进行日常的交易和结算,经济的运行不再受到基础货币的影响制约,货币政策效果势必会大大削弱.

发达国家电子货币发展已经趋近了这一水平.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迟早也会达到这一水平.如果到那时仍然坚持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则货币政策效果只能是不断削弱,央行应该尽快把经济调控的手段从货币供给量调控向利率调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