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528 浏览:60170

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里的问题,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在发展中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在发展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要在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础上,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既要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进,又要看到面临的挑战,迎难而上,以更深入的思考,更开阔的思路,大力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对民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一)城镇就业人数创近年新高,解决困难人员就业力度较大

2007年,各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上年增加590万人.其中,城镇净增就业人数达1040万人,创1990年以来的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城镇登记失业率4.0%,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预计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12609万人,比上年增加718万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困难群体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全年实现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3%.至11月底,累计帮扶86.1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占“零就业家庭”总量的99.5%.据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长期失业者比重下降,失业两年以上人员比重占19.1%,同比下降2.72个百分点.


(二)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实现20年来最快增长

2007年,各级政府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力度,积极推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的调节作用,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长明显.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薪收入约占69%,达到10235元,同比增长16.7%.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巩固各项已出台政策的同时,适时出台新的支农惠农政策.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实际增长9.5%,为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突破

为解决广大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缺失问题,全国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首批79个城市开始试点,截止2007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已有4068万人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已达18个(含新疆建设兵团),较上年增加5个;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达11个.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双双突破2亿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均超过3000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和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试点等工作继续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三年调整目标完成,月人均养老金由调整前的714元增加到963元.五项保险基金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企业年金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左右.全国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7年底,全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444万人;全面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居民7.3亿人,以县为单位的覆盖率超过85%,超额完成年初80%的预定目标.

(四)财政投入显著增加,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加强,政府加大了对民生事业的投入.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5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238亿元;基本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896亿元,同比增长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167%,城市低保补助资金160亿元,同比增长1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30亿元.各项补助资金比2006年均有大幅增长.针对居民消费总水平持续攀升的情况,通过临时物价补贴的方式,财政补助23.5亿元,分三次提高城市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廉租住房体系逐步建立,城市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一定缓解.

(五)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社会保险法》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同时,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并将《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工资条例(草案)》列入立法计划.这几部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继1994年《劳动法》颁布后,我国劳动保障立法的又一重大进展,为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制保障.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举办奥运会之年.从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民生工作的大政方针更加明确,为促进民生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了保证.二是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预计2008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发展具有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三是近年来党、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效用逐步显现,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基础.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一是从世界经济环境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仍呈扩大趋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增加,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全球通胀压力逐步增大,对我国国民收入、就业机会的影响将会显现.二是从国内经济环境看,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食品、液化气等基本生活消费品上涨较快,尽管和地方都积极采取了补助措施,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仍在下降,因此物价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涉及的职工安置任务较重.

(二)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是受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2008年全国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保持增长,约有2300万人需在城镇就业,而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2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1100万人左右.农村仍有1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二是青年人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加上2007年没有就业的140万人,需要当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共70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青年人失业问题凸显,已成为失业人群的主体.在城镇调查失业人员中,3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重超过40%.三是劳动者总体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结构性、季节性招工难进一步加剧.四是新颁发的《劳动合同法》对规范劳动关系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短期内部分用人单位可能缩减用工,用资本替代劳动,对低端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三)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

一是尽管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进一步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3.33倍,处于历史高位.二是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增长的同时,工资低于平均数的职工占比较大.据统计局对五省市200户企业、3万名职工的调查,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人数占比超过70%.部分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竞争充分企业的职工以及一线工人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三是部分行业工资分配仍不规范.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工资外收入不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四是收入调节政策不完善,基础能力薄弱.个人所得税税制、税率级距设计仍不够合理,不利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税收征管有待进一步增强.收入分配监控缺乏手段,收入分配数据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

(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一是农民工参加工伤、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仅占外出就业农民工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左右,参保率较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滞后.二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分割,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虽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助政策的逐步到位,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三是城镇非公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保险比例不高,还有1亿多城镇就业人员没有参保.四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各项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社会保险基金当期支付压力增大.社会保险基金缺乏有效投资渠道,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三、努力开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里的问题,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在发展中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在发展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要在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础上,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既要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进,又要看到面临的挑战,迎难而上,以更深入的思考,更开阔的思路,大力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一是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写作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和带动能力.二是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创业观念教育,营造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培训和信息怎么写作,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更多人创业.三是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种群体的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助资源枯竭型地区、零就业家庭等解决就业困难.加快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工安置政策,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怎么写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认真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等规定.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一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综合推进,加强统筹协调,理顺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快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基础上,积极推动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强职工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分配的调控和工资外收入的监管.继续改革、规范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四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补贴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怎么写作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增加农民工收入.

(三)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养老、医疗等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企业年金,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不同人群间保障待遇差距.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二是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商贸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加大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加快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不断提高筹资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研究建立低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和各级财政动态补助机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

(四)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怎么写作能力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抓住经济平稳增长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将财政增收资金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问题.二是优先解决民生领域的关键问题.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妥有序地推进,优先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三是提高民生领域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制度,研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增列就业补助资金支出项目.整合现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渠道,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财政支出的透明度,确保用于民生领域的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建立和推进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维护基金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