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71 浏览:153383

【摘 要 】老子从“道”出发来阐述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即统治者要依“道”行事,为政以德,清静无为,顺民心,合民意,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公平正义,要废苛政、减民负,人们处事要“执中”、“适度”、“贵柔”,国家之间也要和平相处.这些思想既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 键 词 】老子 道 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幸福安康,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作为伟大思想家的老子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这是一幅充满田园诗的画卷:民风纯朴,没有暴力,没有剥削,没有争斗,也没有尔虞我诈,人们安居乐业,友好相处,生活恬静,一切都温馨和谐.老子的理想社会及其实现的要件有积极合理的因素,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统治者依“道”行事,为政以德

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就是“道”(即规律).“道”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和实现就达到了和谐.统治者依“道”行事的至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他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②圣人所要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主张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用言语教化.万物生长不加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建立了功劳却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才不会失去功绩.他还借用圣贤之言论证了无为而治的益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③所以,统治者要清静无为,不要违背规律.他进一步阐述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④规律自然演化成具体的事物,圣人应顺应万物的本性因势利导,所以最完美的治理是不会伤害万物本性的.他形象地比喻道:“治大国若烹小鲜.”⑤如果政令经常变来变去,百姓就会无所适从,结果非把国乱不可.因此,高明的统治者要顺从事物的本性,清静无为,不要自作聪明,人为地制定许多政令来,那样会事与愿违.他警告统治者:“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违者败之,执者失之.”⑥谁想占有天下并达到目的,我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社稷是神圣的东西,不可强力而为.勉强治理就会把天下搞乱,强行把持就会失去它.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与做法.

以德治天下,就要去掉私欲,亲人爱民,以仁德感化百姓,与百姓同心同德,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需.他奉劝王侯们说:“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⑦圣人是没有私心的,圣人的胸怀是博大的,对人对物都是如此,这样才能成就大业.反之,统治者时时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为百姓着想,不为他们谋利益,甚至对人民巧取豪夺,这样的统治者看起来很“精明”,其实最愚蠢.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招致民怨,最终会为人民所唾弃.事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有人“私”字当头,反而身败名裂,有人心中无私,才真正赢得了民众的拥护,成就了名利,这难道不值得某些当权者的警醒吗

按照“道”的要求,圣人治国就要像水一样清澈明净,不仅自己无私,而且还能抵挡污垢,冲洗掉人间的一切腐败与丑恶,这样才能换来一个朗朗清明的世界,这是对统治者的更高要求.王侯们还要加强修身,砥砺品行,做到慈爱、节俭、谦让.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而先,死矣.”⑧如果我们的领导者都有“三宝”,并永远保持,那么我们的党心、民心就会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能够完全克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早日建成,人民群众都会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统治者依“道”行事的前提是认识“道”,理解和妥善处理不同“道”的关系,并坚守之.在老子看来,“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治国理政是一件很繁杂的事情,需要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顾此失彼,要用系统的方法、联系的方法,即辩证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涉及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公平正义是其核心.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道”的要求,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他分析比较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⑩天的运行规律是减损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相反,人世间的做法却是削减不足而供奉给多余的.这显然是违反了天道,势必会出乱子的.违背天道的原因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对百姓盘剥过多.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暴政,经济上压榨百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十分同情百姓,痛恨王侯们的奢侈无度.他同情百姓的苦难,这是其思想中性、进步性的一面.但是他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摆脱苦难,唯一希望寄托于“圣人”,期待统治者顺“道”而行,实行“仁政”.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就必须以谦下的语言对待人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这样以来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他们不感到沉重,处在人民之前他们也不感到有妨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正是由于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在老子看来,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之道就是使人民无知无欲,返朴归真.他所推崇的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他的这一思想与后来的统治者以奸诈之术实现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同的.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老子的主张尽管是脱离社会实际的,但对于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动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它的作用形式是保持柔弱的状态.人们要想抛弃私欲杂念,长生久视,也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所以,他提倡人们生活要恬淡平和,去奢,去甚,去泰,要去掉那些奢侈的、极端的和过分的言行.他奉行的处世哲学是“执中”、“适度”原则.当然,老子的思想中包含有朴素的道德观念,有些是来自于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提出的“适度”、“执中”、“贵柔”观点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可以为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人们之间相处要“贵柔”,国家之间也应和平相处,不能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兵相加,这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闪光点.

老子社会和谐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局限性

今天我们研究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可以为我们目前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获得更加深厚的文化源泉.其实,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的价值并未因为历史的延续而泯灭,反而伴随着历史的磨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的许多方面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如前述的,统治者要依照规律办事,依据人民的意志行政,不能从个人的私利出发,统治者要亲人亲民,胸怀宽广,博爱仁慈,老子强调的节俭、柔和、礼让等等,在当下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这一重要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老子所称道的“执中”、“适度”、“贵柔”原则和内心纯朴,“去奢”、“去甚”、“去泰”的观点,对于人们净化心灵,提高道德水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老子主张的大小国家宜和平相处,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战争的宝贵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老子思想仍带有当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囿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他的社会和谐思想有许多天才的猜测和构想,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有一些含有空想的成份,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他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决定作用,他关于社会倒退的思想是不可取的,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敢为天下先”与社会和谐也有不和谐之处,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无矛盾无斗争的乐园也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他只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忽视了矛盾的斗争性.

总之,老子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其中有许多观点、主张是合理的、进步的,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当代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需要认真挖掘、整理.对于其中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过多地苛求,而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给予恰当评价.(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老子庄子》(上),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8、6~7、93、50、98、51、79、110、45、123、8、68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