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19 浏览:20896

[摘 要]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关 键 词]和谐社会身心和谐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问题的提出

眼下,不论打开电视,翻越报纸,抑或浏览杂志,出现最为频繁的政治术语之一便是“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后,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①这种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体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人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中国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顾名思义,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各方面关系的和谐、融洽、协调、统一.和谐社会,是在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全新的执政理念.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在这些成果中,却少有关于人的身心和谐方面的论述,这未免是种遗憾.所谓人的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它更多关注的是指向心理的和谐.曾有学者指出,和谐社会具有层次性,包括物质和谐、制度和谐、文化和谐和人心和谐四个方面.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物质和谐向制度和谐过渡,文化和谐正在建设中,而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则是人身心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现实中,人们过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却忽视或淡化了对人身心的自我和谐.殊不知,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身心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更有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是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能够为构建人身心的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说个人与外界之间的和谐属于外因的话,那么人身心的和谐就属于内因,是决定一事物是否和谐最为根本的评判标准.惟有属于内因的身心和谐问题解决了,社会和谐这一外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个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人,必定会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反之,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身心不和谐的人,必然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缺少憧憬,从而产生歪曲、非理性的念头.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但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人身心的和谐就是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组成大系统的微量元素,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基础不稳固,身心和谐建立不起来,和谐社会这个大厦的构建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完成了,也是表面的、肤浅的,迟早会坍塌.俗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诠释的哲理就是对这一事实的最好印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阶层的分化、利益的多元化、竞争意识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的压力增大等,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就高校来讲,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身上彰显出无限的朝气与活力.他们是未来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力军,直接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然而,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是,大学生现象.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权威部门统计,到2007年5月21日,哈尔滨已经发生39起事件,至少四分之一是大学生.有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生案件为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为116起,2006年为130起,大学生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②看到这些,所有人都会为之惋惜.暂且不论的原因为何,但这一现象至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着实令人担忧,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身心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也凸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和谐社会大厦的构建,必须要有人身心的和谐为支撑,而人身心和谐的建设,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为此,要打造人身心的和谐,必须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多管齐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句横亘不变的真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征程中,中国首先必须面对和着重解决的现实问题便是经济问题,温饱、贫富差距、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解决不了,人身心的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无从谈起.惟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人们才会有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身心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一届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表明了党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党的发展理念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经济是基础,而教育宣传则是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们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开化的必然选择.人身心的和谐离不开教育,通过大力推广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能清醒认识到和谐身心本身的重要意义,能够切实领会和谐身心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自我教育方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构建和谐的身心开始,从而使得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可能.同时,宣传与教育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和谐身心的构建过程中,在大力加强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和谐的身心事关每一个个体,需要人人积极参与其中.因此,通过宣传,一方面可以把教育的成果得以扩大,教育的战线加以延长,教育的面得以铺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构建和谐身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懂得如何构建、人人积极参与构建的良好舆论氛围.

3、强化自身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经济基础的强大、教育宣传的实施,都只是从外部给构建和谐身心奠定了条件.然而,和谐身心构建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修养,在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惟有如此,才能够把构建和谐身心与和谐社会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行动.每一个个体都是构建和谐身心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落实者,为此,每一位社会成员均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着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着重加强学识修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在实际行动中学以致用,推动身心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着重提高能力和水平,增强构建和谐身心与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各种本领.总之,要强化自身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努力构建和谐身心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社会层面,从而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②黑龙江《生活报》.2007-5-23.

责任编辑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