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07 浏览:19523

摘 要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问题,它是世界环境问题的四大热点之一.主要指温室气体的增加所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暖使地球的整个气候系统发生了日益明显的变化,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在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活危机.人类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几个国际环境条约.本文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影响极其应对策略的分析,以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增强.

关 键 词 :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影响,策略

一、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关系

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表现在温室效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方面.早在1927年,法国科学家让•,傅立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高,形成所谓的“二氧化碳罩子”,太阳光可以投入,地球上的热量却不能散发出去,以致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上升,产生气候变暖的现象.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以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

(二)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四)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条约.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体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的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它首次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时间表,这在对付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是一个突破,标志着气候变化的国际立法进入了建设性的发展阶段.《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我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为担负起大国相应的责任,我国政府庄严承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有关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

(二)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从事相关的观测和研究.要像对待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那样建立相应的野外监测站等观测技术系统,对气候变化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

(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尤其是加大在财政和科技方面的支持与支撑力度.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还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材,普及相关知识:要通过各种媒体介绍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介绍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近期和长期的影响:要号召公众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鼓励公众监督各种浪费行为和违法排放:要通过全民参与行动,将国家政策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