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22 浏览:107098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写到:“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随着外语教学的深入,外语教育界把外语课程教学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范畴,研究者对于前者的研究硕果累累,而对于文化教学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的建构还是实证研究的论证,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有待深入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语言与文化是急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即使是走在前列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是在上个世纪十年代才正式将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提升到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当今的外语教学研究中,从文化的立场去理解外语课程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成为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和各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融合和竞争加剧,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们以一个全新的多元视觉去看待外语教学.因此,从文化立场出发,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及其适应性进行研究,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外语教学文化立场的内涵

文化立场作为外语课程教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策略,并不意味着在语言知识中简单地切入、延伸或补充外国语言的文化要素,而是要求基于整合的理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融为一体.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盛行以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在教材教法和教学研究上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的语言学立场,外语教学目标就是教授词语、句法等语言知识.如马承提出的“三位一体教学法”,即小学阶段的字母、音素、音标教学的一体化,初中阶段的词汇、语法、阅读教学的一体化,该教学法主张单词集中记,语法提前讲,阅读同步行.另外,还有张思中教学法的“十六字教学”理念: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教学法均忽略了外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长期单一地强调外语教学的语言学立场导致语言与文化内在联系的严重脱节.

语言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使用的,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及其历史、文化、社会息息相关,也是一种认识与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正如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学到语言.”如果将语言的符号知识与符号知识所隐喻的文化元素割裂开来进行教学,便割裂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外语教学便丧失了文化立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外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文化教学,更是一种基于跨文化的文化回应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理智对待文化差异,增强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变革外语教学单一的语言学立场,实现外语教学文化立场的转向,真正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跨文化学习是大势所趋.

二、外语教学的文化适应性

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进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交际的人不但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也必须了解其他参与者的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是语言使用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疏远而陌生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人们往往需要一个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人文化适应性很强,有的则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仍难以适应.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外语教学文化适应的本质在于外语教学不可单纯强调外语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关注外语语言知识,还要善于体悟外语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从根本上说,外语教学文化适应的本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传授,培养了大批“纯语言能力”,即能“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很强的学生.但他们严重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甚至用本族语文化的言语交际来套用外语以至于笑话百出.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克服母语文化干扰,增强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让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吸取丰富的人文精神.交际正如钱穆所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对话越来越频繁、双向开放越来越多的时代,外语学习者对于外语教育的期待已不仅仅是语音、词汇、语法的传授,而是文化知识的增加、文化素养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外语教学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将“文化作为知识”发展到“文化作为行为”,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文化,在交际中学习文化和适应目标语文化.

三、构建多元文化视域下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

1.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并重,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谈到“跨文化交际”,人们往往将它等同于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实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错误解读.母语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也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外语教学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不仅要教授目标语文化,也要关注母语文化,尤其是二者的核心部分.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保障,因为学生总是从本国文化开始来了解目标语文化的,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学习必将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目前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一种过分强调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而忽略母语文化的维护与传播的倾向.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不再需求单方面去迎合目标语文化的交流,更多的是需要本土文化输出,而这种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我们所要培养的.近年来,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在全世界陆续开设了135个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人数高达三千多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的“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外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必须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应随便评论目标语文化如何好或不好,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在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本着开放、平等、求同存异的心态进行交流,因此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外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只有立土的跨文化交际才是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跨文化交际. 2.从语言学习转向文化理解,强化外语教学的文化适应性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教育要遵循文化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并未真正得到践行.外语教育文化适应的本质要求外语教学要打破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的瓶颈,在教学中营造和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较为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交际的用途,把语言学习和交际行为融合起来,增强学生用目标语思维的能力.美国一位学者在谈及跨文化交际时指出,仅仅掌握了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完全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我国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已经注意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语言亦教文化”得到认可,但是其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什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如何解决?有无可借鉴的操作模式?等等.因此,从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体现从语言学习向文化理解的转向,以增强外语教学的文化适应性.如:将相关英语文化知识与所学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较;结合特定场合的交际用语,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并正确应对.

3.超越语言学立场的局限性,开展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教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怎么写作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怎么写作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重要表现.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过去我们由于受到如前苏联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片面强调外语课程教学的语言学立场,把语言仅仅看成传递信息的工具,忽略了其丰富的教育价值.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开拓,人们对语言的人文性渐渐给予关注,语言的本质从而得到更丰富、完善和深刻的理解.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一门语言,更应肩负着中国向世界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任何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的做法只会使外语教学丧失文化的立场,不利于提升学生文化选择、文化理解和文化判断的能力.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各语种的教学大纲,也明确了文化教学的原则,如对于文化知识以及文化比较能力做了明确的规定: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构建多元文化视域下语言文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理清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可以开设一些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还能学到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及指导原则,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个大的框架,就可以获得一种宽容灵活的态度来尊重文化差异,减少文化上的偏见.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兴趣.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获得和了解目标语文化的途径和容量大大增加,它们所提供的对目标语文化的直接的、生动的认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第三,不断完善外语文化知识教学的课程体系.将语言学习和扩展知识结合起来,将语言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克服文化课程单一的模式,增强外语学习者对文化知识学习的理性认识.如孙有中所说,学习外语要三件事情一起做,就是语言、内容与思辨融合起来,这是最高境界.这恰恰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