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了不起的概念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30 浏览:43962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这涉及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

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人的所谓“孝”和犬马就没有区别了.

《论语》凡讲“礼”,其核心都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易经》坤卦的“文言”也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礼记》祭统篇说:“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这说明,敬和诚信是连在一起的,无敬则不诚,无诚则不信.反过来,无诚信的话,也就没有敬.

《孝经》说得更彻底:“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刘邵《人物志》引《孝经》义,引申说道:“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到了宋儒那里,周敦颐、张载、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朱熹,不约而同提出了“主敬”的概念.“敬”不仅仅是一种敬意和尊敬,更主要的是合乎人类本性的一种诚敬庄严.“敬”是人的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是什么?民国大学问家马一浮认为,“敬”就是人的“志”.所以,“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是一种庄严醇正的境界,是不可夺、不可易、不可变的,是至纯至洁的.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是这种精神;陈寅恪毕生守持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这种精神;甚至《红楼梦》中鸳鸯宁死不做贾赦的妾,也是这种精神.学者有了这种精神,可以不盲从、不屈从、不妥协、不曲学、不阿世.为了守持这种精神,必要时可以“一死从容殉大伦”(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儒家话语下的信仰力量在此,在个体生命的自性的庄严,而非由他者的“绝对”所笼罩.

“和”,同样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中了不起的概念.宋代的思想家张载阐述对宇宙世界的看法,讲过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的哲学启示我们,世界各种文明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不必然发展为冲突.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总的是走向文明的融合.我相信,人类的“同”远大于“异”,正如《易经》上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在这个问题上,陈寅恪先生立说最为精辟.他用孔子的“有教无类”来阐释这个问题,认为“文化高于种族”.不分民族,不分种姓,可以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上合流共享.有此一面,人类才能“跨文化沟通”,共存于同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