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问题之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47 浏览:142780

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换之以国家、地方、学校共管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创举.这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目标,同时意味着课程管理的权利开始分解、下放,使学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与建设中,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而选修课程正是一片课程管理改革的“实验沃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赶上改革“浪潮”,抓住手中“权力”,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选修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还是采用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的选修教材,使选修课变成了“统一教材”的必选课.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课程管理理念方面,多数学校还在执行旧有的管理体制,以高考指挥棒为统领,对于以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自由,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选修课来说,重视程度上无法与必修课相提并论.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困难.对于已经领会了选修课重要开设意义的学校来说,在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时困难重重,例如硬件、软件条件的限制,使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公开发行的统一教材,有的地区甚至统一规定了选修课的教材和“限定选修”模块,使选修课成了变了味的“必修课”.第三,与高考之间“不明确”的关系,使得选修课程的定位游移不定.无论是“限定选修”还是“自由选修”,在新课标设计的5个系列选修模块之下,有若干选修课例,内容范围相当广泛,但为了高考的最终目标,使得选修内容中的文言部分、文学部分格外受宠,在高考终极目标的影响下,选修课的意义正在渐渐失去.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理想关系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选修课强调“多样选择”,选修是对必修的巩固、延伸、拓展,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体现着明显的“主次”关系.但是从必修、选修的课时设置来看,必修课的主要地位似乎不是很“主要”.从课时设置的要求来看,必修课程由原来的3年,变为1.25年,学分为10学分;而选修课的时间为1.75年,最低学分为8学分,最高可达12学分.这样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比,内容单薄,课时量少,学生打好语文的“共同基础”似乎适得其反,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选修课的强调发展学个性,有些矫枉过正了.另外,必修课与选修课都设计了5个模块,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复,对于本来就很难体现科学性和知识序列性的语文学科来说,更增加了连贯的难度,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颠倒、交错的现象,难以实现相辅相成的效果.

“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以及教学传统不同,使得选修课程的开设存有差异.在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又面临过没有现成教材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本校教师自主编选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出现了一定偏差.后来,随着课改的推进,由各大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各领域的选修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领域.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系列,五家出版社分别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语文出版社出版了14种,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5种,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种.应该说,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面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选修教材还是全盘选用“权威”性的统一教材,许多学校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所以,目前作为选修课程的核心要素――教材,已被各大出版社垄断了.诚然,出版社开发的选修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编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都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应由地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编写的选修教材,如今却普遍成为“国家化的选修教材”,这似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选修课教材种类繁多,但仍缺少精品.在现有的72种语文选修教材中,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37种也已在2006年投入使用.应该说,如此繁多的选修教材种类,乍一看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了诸多问题,不容乐观.

从现行的选修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编者中极少有真正的一线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教授、专家、学者,其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当然,专家学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专家学者们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看到有的选修教材其实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或是研究成果,作为高中生的语文选修教材来是不合适的.

前文提到,由于定位不明确及教材问题等导致选修课程在实践中存在重重阻碍.不仅如此,在具体的开设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的明显的问题.

目前,选修课的开设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通学通选,即开设固定的几门选修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全选,好似“大锅饭”;第二种,指定选修,即由地区统一或学校指定选修课程,当然其依据主要是高考风向标或本校教师资源,基本上学生自由选择的权限被限制;第三种,“放羊课”或“自习课”,这种选修课基本上是必修课或者说是高考的“复习课”,主要还是以高考为目标,所谓的选修教材其实是高考的复习资料,形式上没有学生的自选自修,也不存在教师的指导选修.总的来看,关于选修课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模式还是杂乱无章.

关于选修课的开设,除了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正确理解外,各学校在开课前首先应做好充分的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选修倾向,针对学生的需求教师做好充分准备;第二应对学生的选修做好指导,对于选修课的意义、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及评价方式等作出详细指导,使学生能清楚地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课;第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打破班级授课的界限,让学生了解所有授课教师的情况及专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师选课”.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代表着旧、新两种教学理念.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媒介,做到“宽泛不怕粗”,同时又能对必修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这对教师来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能够体现出选修课的特点和开设目的,对于教师们来说思考、拓展的空间是很大的.例如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可以区别灵活对待,重点内容可以研读赏析,不必精讲的一笔带过,该探究的探究,该练习的练习,教材的编辑体系也可打乱重排,选修课留给教师的是很大的灵活空间,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和把握.


(作者单位:张蓬,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