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应多些敬畏之心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13 浏览:80353

日前,备受瞩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但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之前获奖呼声甚高的阿来、岳南等人皆以零票出局,而被众多网友讽刺只有“打油诗”水平的周啸天等人却高票获得诗歌类大奖.

此事在媒体与网络空间立即引起了巨大争论.有人说这是鲁迅文学奖的“丑闻”,评委会应与之切割.还有评论认为,鲁迅文学奖已死,不如干脆取消评选.而随后有媒体爆出一些文坛名流如王蒙、杨牧等人对周诗“已属绝唱,亦属绝伦”的溢美之词,更让网友们开始怀疑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其背后是否有什么猫腻.

这已经不是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来如此大的争议了.近年来,几乎每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都会引来一番争论.从第四届的评委获奖,到第五届的“羊羔体”事件,再到此次的周啸天事件,无不如此.事实上,就在此次的获奖名单公布之前,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还曾爆出某参选人涉嫌“跑奖”的丑闻.鲁迅文学奖的公信力以及社会评价都降至历史低点.

关于周诗的水平与“鲁奖”的具体评选标准,笔者不想多做评论.但象征着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的鲁迅文学奖,屡次爆出这样的新闻,还是让人不胜感叹.

依笔者之孔见,在这些事件中,无论是参评者、评委会,还是社会大众,对待文学恐怕都多了几分戏谑,而少了几分敬畏.如果这种心态不能得到改变,恐怕评奖的各种乱象不会结束,而民众对鲁迅文学奖、对中国作协的各种争论也仍然会定期发作,一届届地持续下去.

曾几何时,鲁迅文学奖和中国作协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还是高大上,获得“鲁奖”和加入作协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感觉在慢慢地消褪.各种文学奖项的水准之低,屡屡让人跌破眼镜.评委获奖、参选人“跑奖”的做法更是不断挑战公众底线.

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老板也开始进入各级作协,以至于有人开始以加入作协为耻.前些年,在当代华人世界享有盛誉的金庸先生申入中国作协,竟引来颇多争议,甚至有人认为金庸先生是自降身价,晚节不保.这看似戏谑的调侃,折射出文坛与人心的多少变迁!是,谁之过欤?!

体制、市场经济常常被拿来说事儿.但在政治体制保守的某些阿拉伯国家和在市场化方面更为激进的西方国家,上述的现象并不多见.相反,在这些国家,文学与文学家一直是高尚与神圣的代名词,不仅普通民众,即使名流富豪也对其心存敬畏,不敢轻易染指.

在英国,人们有“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说法.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任时曾有不少佳作问世,却一直为了避嫌而拒绝参加各种文学奖项的评选.相形之下,我们的某些作家与民众简直就是在作践自己了.

关于文章、文学,古人早就有“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的说法.如果我们的各种文学奖项的评委能多一点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多几分良知与风骨,还会有那么多“跑奖”、“评委获奖”的荒唐事件发生吗?如果我们的各级作协能多一点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坚守底线,还会有那么多附庸风雅的官员、老板混进来吗?如果普通的民众都能多一些对文学的敬畏之心,还会有那么多自许唐人气象,动辄谩骂、动粗,视中国文学为垃圾的事情吗?

这往小处说是个人的修养、品位;往大处说,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传承与民族尊严.钱穆先生曾在其《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而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历史如此,文学亦当如是,谨与读者诸君共勉.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