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生新闻的创作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27 浏览:19777

摘 要:本文以民生新闻为研究对象,从当前民生新闻采编创作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民生新闻的采访、写作、配音、视频剪辑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 键 词 :民生新闻;民众;媒体

1.民生新闻的理论概述

1.1 民生新闻的概念

在我国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有很多,本文采用学者陈立生对“民生新闻”的理解: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它把民生新闻关注的范围、内容和选材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就要求当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必须以民生内容和核心,心系大众,贴近大众,才能赢得大众的喜爱和关注,赢取较高的收视率.

1.2 民生新闻的特征

民生内容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首要特征.民生内容就是民众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以及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信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民生内容的具体内涵也不同.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主要突出在住房、看病、上学、就业、社保等方面,现在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民生,减小贫富差距.还有,民生新闻还应该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呼吁社会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民众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特征.民生新闻要把视角放到普通民众中去,其实新闻记者也属于普通民众,我们应该以一个普通民众的眼光去发现新闻线索、去报道新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媒体视角不再仅仅只包括政要任务、社会精英和当红明星,普通民众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受众,我们要缩小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做到贴近民众,才能是新闻报道的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民本取向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本取向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价值起点.不仅要报道民众所关心的事件,还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强化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我们在报道社会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报道事件的表象,还要更深入的对事件进行挖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呼吁以引起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对问题事件的肇事者提出严厉的批判,作为新闻媒体,要承担起对社会民众的关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新形势下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2.1 媒体角色的越位

现在很多媒体为了赢得收视率,经常会站在百姓的角度出发,向相关部门讨要说法,现在有些新闻媒体提出“有困难,找媒体”,而且往往能帮助或者促使百姓面临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使得很多百姓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遇到问题,首先应该找电视媒体,而不是相关的负责部门.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很多人认为只要遇到问题,找上各种媒体或者通过网络传播,产生社会舆论,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殊不知,特别是在十大届三中全会后,对行政职能部门的办事能力和办事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姓有更多的监督权和话语权,原来认为很难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如果百姓对媒体形成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误区,使得政府部门在社会中就会受到不信任,而且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扩大化,也会使得百姓误认为社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碍于社会的正面宣传和报道.当然,事事依靠媒体也反应出我国法律体系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体利用得天独厚的话语权优势,往往会出现越位倾向,有时媒体往往不切实际,使报道的事前偏离了事实的真相.


媒体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力,但并不代表其可以凌驾于社会公共秩序和职能部门之上,媒体只能对社会生活起到监督作用,只能在为民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在介入民生事件中,要理清思路,把握好度,促使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润滑剂,不能影响民众对事物的判断力.

2.2 问题报道过度

在有些地方的民生新闻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问题报道.媒体通过对社会问题适度的报道和分析,能够提升公众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媒体对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的问题不加以选择、一遇到问题就进行报道,就会造成社会问题被片面的方法,也会导致电视、报纸等媒体反映的社会问题过于频繁和泛滥,从而影响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会形成畸形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悖于社会和谐发展.最近报道比较多的问题事件如地沟油、食品安全、房价问题、环境问题等相关的题材,这些问题被连续的报道,可能也使问题得到真实地反映和呈现,但可能会给受众的心理造成恐慌和紧迫感.我们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要考虑将社会民生的各层面内容较为全面均衡的报道出来,更多的要去关注和报道一些积极的、中性的题材,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我们社会的真实面貌.

2.3 过度追求新鲜感,忽略新闻的社会价值

新闻就是报道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对群众有新鲜感.重要性、显著性、时鲜性是新闻报道的标准,对新闻的价值取向是新闻采编人员所采取恰当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取舍的过程,在民生新闻采编和报道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新奇性,忽视了新闻的价值取向.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采用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报道手段和方式,尽管新闻趣味性增强,但达不到新闻本质的真实的目的.

3.民生新闻的采编创作

3.1 民生新闻的采访

民生新闻可以分为一般性民生新闻与特定题材的民生新闻,一般性地民生新闻包括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特定题材的新闻主要针对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对特定事件所进行的特定报道.对不同类别的新闻所采取的采访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一般性新闻的采访,新闻记者可以采取个别访问、现场采访、参加会议、出席记者招待会等,新闻记者在采访前要先了解与采访有关的背景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考虑在采访中提的问题等,对新闻的采访可以通过“望、闻、嗅、触”四个方面进行.在采访中要时刻明确采访的目的,除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之外,还要一边听一边分析问题,尽量启发被采访者阐述深入,还需要在采访中注意对问题剖析和探究的层次性,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要多次深入现场,反复采访和思考.对于特定题材的民生新闻,要求对采访的事件和人物作更多的预备功课,使得报道在内容上更加充实,描述事件更加深刻,树立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特定题材的新闻具有不同的特点,采访者要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实践,要求在采访中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不停的变换自己的采访思路. 3.2 民生新闻的写作方法

新闻写作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是保证新闻事件的鲜明、及时和准确的重要环节.在新闻作品产生的过程中,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通过采访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不一定都可以直接报道,还需要经过筛选、提炼、加工、分析等过程,才能成为报道的新闻作品.新闻写作实际上是对采访资料的整理和正规的论述,从新闻写作的方式来看,主要涉及到新闻的标题、内容和新闻扩展三个方面.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受众可以通过标题一眼就能看到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所以在标题的选择上,要做到言简意明,准确新颖,对受众具有吸引力;标题一般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要突出事件的主旨,对新闻事件中的事实进行浓缩和概括;其次是通过标题对新闻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和评价,揭示事件的本来面目;通常对标题的写作可以运用对比、排比、语义相关、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是可以引用一些古文诗句等,可以受众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采用通俗类的标题,比如当前比较火爆的电视栏目《爸爸去哪儿》,最能反映出当前社会中爸爸缺乏对孩子关爱的问题.

新闻的内容写作主要有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是第一个部分,一般需要用最简炼的文字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者是思想,要能启发和吸引受众;其可以采用一语破的法、设置悬念法、欲擒故纵法、数字对比法、巧用背景法等方式来写导语.对于新闻的主体部分,要透过采编者的判断、取舍,在庞杂的素材中选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加以叙述,才能达到新闻精炼,达到实在的境界;新闻的内容还要表现出着眼点喝侧重点,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

3.3 民生新闻的配音

民生新闻的配音要讲究新闻配音的总体风格,又要体现与新闻内容和背景相符合的个体风格.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撰稿人威廉布隆戴尔曾说到:“新闻就是一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份上,让它有趣一点”.特别对于民生新闻,在表面上要体现出有趣的前提下,还要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用配音诠释故事的时候要关注到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文关怀,要关注到故事的倾听者听后的反应.民生新闻的配音要求先细分题材和体裁,根据题材和体裁决定使用的配音技巧;其次要仔细研读稿件,体会新闻采编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从而决定配音的方式.民生新闻的配音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实践,通过配音来诠释一篇好的民生新闻.

3.4 民生新闻的视频剪辑

民生新闻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上围绕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整一个采制过程中,强调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新闻视频的编辑比传统新闻有更加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视频的来源更为广泛,对比于传统新闻来说,民生新闻由于是讲述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这就使得新闻的素材及视频相当一部分由广大市民提供,市民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用手机、摄像机等摄录设备录下后,交由电视台进行筛选,使得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和多样.二是视频编辑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民生新闻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立足于用更加通俗的表现手法使观众更加理解新闻内容,通常会在视频中用图表、动画、音效等形式向观众加以解释说明.

电视新闻节目在丰富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们获取实时新闻信息的最关键渠道.只有从民生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角度入手,整个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乃至整个新闻传播体系才能够获取长效且稳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