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77 浏览:141660

[摘 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鲁迅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对翻译问题做了一系列非常精湛的论述,在当时整个翻译界影响极大,并在中国译学理论史上树立了丰碑.本文将以直译为例,对鲁迅的翻译观作一定的探讨.

[关 键 词]鲁迅;翻译思想;直译

【中图分类号】I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295-1

一、鲁迅文学翻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鲁迅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一生翻译的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创作与翻译,构成了鲁迅生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少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便是其中一人.鲁迅选择了文学的道路,是出于民族危机感的考虑.他希望以翻译为媒介来引起人们的革命热情,提倡新文学、改造旧文学.

鲁迅翻译思想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中形成的.在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的根本目的支配下,鲁迅开始了他的翻译历程.他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反映了其作为译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价值观的特殊追求.

1907年,鲁迅在他的第一篇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热情地颂扬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许多西方浪漫主义诗人,体现了反抗异族侵略、迫切要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大胆否定封建主义统治观、极力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

二、翻译原则:直译

在我国传统译论中,极具影响的要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按照其字面上的理解,所谓信,就是“忠实”,即“意义不背原文”,忠实于原文意义;达,就是“达意”,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通顺达意;雅,就是“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但是,鲁迅的译作强调直译,以“信”为主,“宁信而不顺”.他推崇硬译,保持译文的“洋气”和“异国情调”,对当时的鲁迅来说,直译不仅仅是翻译和语言建构的问题,还意味着思想的建构和观念的建构,意味着新思想、新观念的引进,意味着中国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转型.

鲁迅这一选择,引起了当时知识界的哗然.当时著名的学者梁实秋也挖苦说他是“死译”、“硬译”.鲁迅的文章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甚至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很少颠倒.如下文:

“等Inthesameasvariousanimalshesomesenseofbeauty,thoughtheyadmirewidelydifferentobjects,sotheymightheasenseofrightandwrong,thoughledbyittofollowwidelydifferentlinesofconditions.―CharlesDarwin”

下面是两个译文:

鲁迅:正如在一切动物,美的情感是天禀的一样,虽然它们也被非常之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它们(也)会有关于善和恶的概念,虽然这概念也将它们引到和我们完全反对的行动去.

梁实秋:同样的,各种动物都有一些美感,虽然它们所欣赏的是颇不相同的东西,故它们也许有是非的感念,即使会被这是非的感念引导着去做颇不相同的行动.

梁实秋对鲁迅“硬译”的评论是:“但是专就文字而论,有谁能看得懂这样稀奇古怪的句法呢?”由于鲁迅是按“板规”逐句逐字的对译,在梁实秋看来译出来的文句由于不合汉语就不免“稀奇古怪”,甚至是晦涩了.鲁迅如此锲而不舍地追求“直译”、“硬译”,或“逐字译”,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引进信的表现形式,以弥补早期白话汉语在思想和表达方面的不甚精确的缺陷.


鲁迅虽然强调直译,但决没有把直译、意译对立起来.相反,他也赞成一定程度上的意译,或至少兼用意译.因此,鲁迅对“直译”与“意译”这一对矛盾,也持一种非常辩证的看法.他对一味强调“直译”容易产生的偏差,以及对自己的译文的不足之处,都有清醒的认识.

鲁迅的观点非常明白:他是主张“直译”的,但并不赞成蹇涩和拘泥;而对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极为赞成的.他强调“信”的第一位,反对有人将“信”摆在第二位.从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易解”与“丰姿”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内涵.

三、鲁迅文学翻译思想的意义

在社会这个多元系统中,翻译是受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所以,对于某一译者或某一翻译作品的评价,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要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去描述这种翻译现象的产生过程.

鲁迅之所以提出“硬译”的翻译原则,正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观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成就了他的翻译观.尽管鲁迅的翻译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但它仍是中外翻译理论史的重要的部分.

鲁迅在19世纪30年代的有关译论是中国近代译学史的宝贵财富.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探究这位中国翻译史上的名人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卓越贡献,不仅对我国当今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翻译传统,弘扬译学民族精深文化也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