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216例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00 浏览:143996

【关 键 词 】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指臀部因反复肌内注射药物,致臀肌及其筋膜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及屈曲障碍,主要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及步态异常的医源性疾病.多为双侧发病,主要累及臀大肌,有的称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亦可累及臀中肌和臀小肌.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松解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2005年采用手术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216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6例.男118例,女98例.年龄6~23岁,平均10.6岁,大部分为2001年由本地政府组织普查而来就诊,所以患者年龄跨越较大.6~9岁72例,9~12岁85例,12~15岁43例,15~23岁16例.单侧1例,双侧215例.均有反复多次臀部肌内注射药物史.步态异常216例,其中蛙式步态198例,坐位时不能行交叉216例,并膝下蹲呈蛙式位202例,不能下蹲10例,弹响髋190例,伴有明显骨盆倾斜1例.

1.2 手术方法 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双侧患病在完成一侧手术后再换另一侧卧位手术.取大转子上方2 cm做长约5~6 c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向两侧分离牵开,显露白色坚韧的挛缩带,先在不同平面前后松解臀肌筋膜 ,再在深部寻找、松解、切除部分臀肌挛缩带.松解过程中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检查是否彻底松解.对于挛缩带广泛且较深偏后的患者,显露坐骨神经,避免损伤.松解完毕后,检查患髋可屈曲至120°,内收内旋各达10°,即达到手术目的,切口放置胶片引流条,术后24~48 h拨除.术后并腿屈髋屈膝位弹力绷带固定1周后下床,并对腿部行下蹲锻炼,术后2周切口拆线.

2.治疗结果

全组伤口Ⅰ期愈合,平均住院 9 d,本组21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6年,平均5.4年,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表2.

3.讨论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多数作者认为与反复肌肉注射药物有关,尤其与苯甲醇有关.苯甲醇是一种止痛剂,作为青霉素的溶媒曾广泛使用.实验证明,长期反复肌肉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是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主要病因.现在有关部门已明文规定婴幼儿禁用苯甲醇,少儿慎用,但在有些农村医疗站仍在使用.为预防此病,要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对此病的认识,而且医疗人员要对家长解释,肌注用药不能因为患儿的哭闹而加用苯甲醇止痛.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主要是步态异常,髋关节功能受限,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许多学者[2~4]认为近期、远期疗效好.黄万新[1]等对45例患者随访6~10年,优良率100%,李开南等对138例患者随访7~15年,正常步态恢复率为90.6%,正常髋部运动功能恢复率94.25%,说明髋部运动功能恢复比步态情况更好.本组216例,步态和功能恢复良好者占98.6%,说明手术疗效确定,值得推荐.本组3例疗效差,1例合并骨盆倾斜,2例年龄相对较大(22岁和23岁),两侧均挛缩广泛,术后恢复不理想.

手术年龄及松解范围是影响疗效的直接因素.切口选择有后外侧入路[2]和沿大转子上弧形入路,前者暴露广泛、切口长、疤痕大,后者切口短 、瘢痕小、但易松解不彻底,李开南等研究表明,切口选择不当,可损伤臀神经下支,造成摇摆步态.本组全部采用沿磊转子上方弧形入路,必要时可前后延伸,术中深部组织主要保护好坐骨神经,完全可以达到松解效果,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入路,本组病例从年龄组分辨,显然6~9岁患者效果最佳.李开南[2]等认为手术最佳年龄在6~8岁,此年龄段患者身体发育较健壮,抵抗力增强,臀肌纤维化时间不长,纠正步态的可塑性大,较易接受和配合手术,并能积极功能锻炼.另外,髋部运动功能和髋部特征改变是判断臀肌挛缩手术疗效的两项主要客观依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