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句体会吃苦而不怕苦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88 浏览:12014

《李时珍夜宿古诗》一文主要讲述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本文篇幅稍长,而主题又铺洒在文章的每一个章节之中,教学很容易显得零散而平淡无味.笔者抓住重点,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品味词句,体会李时珍为修《本草》吃苦而不怕苦.

一、夜宿古寺――长年累月的生活之苦

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其中用了7个自然段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之苦.而夜宿古寺这样聚焦的特写镜头在李时珍将近30年修订《本草》的岁月里不是一次,而是他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学习这篇文章不是感受李时珍一时之苦而是要以点带面,感受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读第1~7自然段,用他们原有的知识作为起点找出自己觉得是描写生活之苦的成语.学生很快找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和长年累月”三个词语.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理清这三个词语的关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是李时珍在修订《本草》过程中长年累月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么联系课文如何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呢?学生通过静心默读,批注,自悟自得:

1“饥餐渴饮”,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中“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段话,感受他们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体会他们生活之苦.其中有很多可供感悟的地方,如“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用陶碗舀来泉水”“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尤其是一个“啃”字写尽了他的生活之苦.

2“晓行夜宿”,联系文章第1、2、4自然段体会.“晓行”不只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早行之苦,更有行程之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行程几千里)路程之艰难的暗含.“夜宿”之苦,在第5自然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启发学生细细品读、批注、体会.比如:

到处是灰尘:早就被人遗忘了,积满灰尘,很脏!

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断垣残壁,墙壁倒塌了,断裂了,残缺不全了,外面刮大风,里面就刮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难怪上面长满了青苔,青苔一般就生长在这样阴暗、潮湿的地方.

中间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不仅墙壁上长满青苔,而且连神像上都蒙着厚厚的蜘蛛网,说明年久失修,无人来住,荒凉、颓败.

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说明李时珍丝毫没有犹豫,住这样的地方他已经习以为常.

至此,学生在通过特写镜头充分体味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后,再来回味“长年累月”这样的生活,我想他们对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一定会有深切的感受.


二、月色、砖块――长年累月的工作之苦

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的描写集中在文章的第8、9自然段,李时珍以透过露天屋顶的月色为灯,以砖块为桌,边忆边写,神情专注.文中对工作环境之苦的描写虽是寥寥数笔,但是在李时珍长年累月奔波修订《本草纲目》的岁月中却不是可以省略的细节.因此教学中在这儿虽然无需浓墨重彩,但是点拨体味还是大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环境去比较,去切己体验,感悟一盏明灯不可得,一张桌子亦困难的环境之苦丝毫没有影响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热情的可贵精神,从而彰显不怕苦的文章主题.

三、亲尝药草――长年累月的研究之苦

文章的第12自然段集中而简明地描写了李明珍为了使记录准确,甘冒生命的危险,亲尝药草,从而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研究之苦.教学中要抓住他的几个动作“端详”、“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来体会,并在他“若有所悟”的基础上启发思考:鹅肠草和鸡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是李时珍区别不了吗?既然他能区分,为什么还要亲口尝?从而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甘尝药草,求真求实,万民得福”的济世情怀.也借此辐射《本草纲目》的全篇,感受他长年累月这样奉献追求,严谨认真的研究之苦.

教学中通过对长文短教的处理,让学生在词句的品评中处处体会到李时珍修订《本草》之苦,却又处处体现他的不怕吃苦,步步深入地体会了他“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博大情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