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例手足口病用药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290 浏览:55043

摘 要 :目的:对商丘市2011年6月-2012年6月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依据.

方法:对242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在242例中,6月至3岁儿童有209例,占86.3%.全年可发病,以3-7月为主,占全年总数78%.出疹部位可在手、足、口、肛周不等部位出现.合并症以发热和神经系统为多见.

结论:发热和神经系统是常见的并发症,有效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仍是主要关键.

关 键 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62-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或流行[1].现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病人临床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入院诊断手足口病患儿242例,病例确诊依据《现代传染病学》诊断标准.[2]

1.2 方法.按《现代传染病学》的标准,本组手足口病病例是指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对242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2.1.1 病例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住院例数232例,分布于我市2区6县,其中39.6%来自市区.

2.1.2 发病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3―7月份188例,占全年总数78%,其余月份占22%.3―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2.1.3 人群分布.242例患儿中,男148例,女94例,男女之比1.60∶1;外来儿童146例,本市区儿童96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127天.<6月患儿5例,占2%,其中本市2例,占0.8%,外来患儿3例,占1.2%.大于6月小于3岁患儿共计209例,占86.4%.其中本市患儿82例,占33.9%.外来儿童127例,占52.5%,大于3岁患儿28例,其中本市12例,占4.9%,外来患儿16例,占6.6%.见表1.

2.4 治疗与转归.242例患者239例在我院治愈出院,转往ICU共计30例,在ICU死亡3例,在普通病房死亡0例.痊愈出院者平均住院日6.3天.有并发症者最长住院时间为14天.


2.5 入院前误诊情况.30例患儿在入院前误诊,误诊率12.4%,其中21例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4例误诊为水痘,3例误诊为过敏性皮疹,1例误诊风疹,1例误诊为麻疹.

3.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以手、足或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自限性疾病[3].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发病高峰期[4].该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级类传染病,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通常以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的皮疹和疱疹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口腔疱疹好发于内唇、颊粘膜、舌、齿龈或硬腭处,小如米粒,大如绿豆,破溃后呈溃疡,非常疼痛,是患儿哭闹,烦躁、流涎、拒食、拒奶的缘由.手足远端斑丘疹及疱疹,比水痘疹小,疹周有红晕,无化脓,可呈干瘪萎陷状,脱落后不留瘢痕及色素沉着.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通过治疗可以治愈,少数合并脑炎、肺出血患儿转入ICU后共出现死亡3例,大多数患儿住院治疗5―7天好转出院,个别危重病例住院10―14天出院.病情加重的阶段大多发生于发病的第3天至第5天.

由于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疫苗问世,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所以有效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仍是主要关键.本研究显示,低免疫接种率、易感染人群的暴露、人口流动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加强外来人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对各级医院门急诊医生做好培训,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早诊断、早隔离.临床工作者应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卡,联合CDC控制麻疹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