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还有哪些招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1 浏览:19426

高企不落的房价和日渐显现的通胀,是目前国人最揪心的事情,这两件事的背后,都能看到流动性过剩的影子.调整准备金率或存款利率以及发行央票等,都是央行抑制流动性的招数.

提高准备金率,副作用渐现?

刚刚过去的5月,央行又一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至此,21%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历史高位.许多人觉得准备金率已经“摸顶”了,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准备金率年内可能进一步上调到23%左右,央行负责人也表示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等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既有巴西、苏里南等在高位徘徊的,也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实行零准备金率的.英国英格兰银行采用自愿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意味着商业银行甚至能采用零准备金,但数据表明,2010年英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仍达43.1%.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徐明棋教授也向笔者表示,“这次准备金率的上调不是最高点.理论上说,准备金率是没有顶的,但实际不太可能调整到30%~40%.这次央行继续提高准备金率,目的就是冻结住商业银行货币的流动性.”

就目前而言,调整准备金率不如提高利率,效果可能会更直接一点.因为准备金率已达高位,若再提高,副作用就会显现.有网友就提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给热钱提供‘栖息地’”.对此徐明棋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和所谓热钱“栖息地”并无直接的关系,“提高准备金率一般不会对热钱产生影响.热钱是外汇,首先得结汇.若不能结汇,投机者就无法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热钱也就无法进入民间的借贷市场.但是提高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资金越来越紧,民间借贷就会越发活跃.热钱如果因此被吸引进来,并能够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它就找到了栖息之地.”

另外,此次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后约有3700亿元银行资金被冻结,商业银行在这种紧缩政策下可贷货币被进一步压缩.有媒体透露,至5月下旬一些银行仍未获得上级银行该月的信贷指标,个人贷款业务已经停止,只做存量管理;由于贷款门槛提高、授信额度下调,公司法人客户数也大大减少.银行业务从“放贷款”转为“拉存款”.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和控制信贷额度使许多小企业只能寻求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虽然国家相关部门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但在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借贷利率已经出现月息8%、年息达100%的违法.


虽然A股市场近日股指连连下挫,但观察近年来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两者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2007年4月29日,存款准备金率从10.5%上调到11%,沪指上涨2.16%,深指上涨1.66%;同年10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从12.5%上调到13%时,沪指跌去4.8%,深指跌去3.1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之间不存在高相关性,并非央行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票就应该下去;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股票就应该上去.目前中国百姓存款很多,存款活期化倾向在迅速增加,因此影响股价的可能是股民的预期.当被问及准备金率的提高是否对股市产生影响时,一位“老资格”的股民感慨,国家一次又一次上调,大家都有些“疲”了.

“股指和大的基本面有关,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过现在大家神经还是绷得很紧的,国家来一个新政策,机构就可能利用机会做一下,但做‘多’还是做‘空’真的很难说.”

加息或在眼前

我国目前仍处于“负利率”时代,银行的存款利息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导致居民存款的“搬家”.据央行公告,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居民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创历史新高.利息增加会导致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但那同时会增加存款的吸引力.老百姓存款可能会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动性.当然,存款利率上调的同时,贷款利率也将上调,对于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将受影响.另外,利率提高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入.如果中国的存款收益提高,整个金融资产的回报率会增加,热钱会更多地流入以谋求额外收益.

“央行这次之所以不加息是由于它牵动的面太广.例如,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会随之提高,进而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调整余地时,央行宁可调整准备金率,而不愿过快提高利率.但这也并不意味央行不会提高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继续维持这样的高位,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徐明棋表示.

反映通货膨胀的居民消费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指数(PPI)等指标的走势是央行确定是否加息的主要依据.5月份公布的4月CPI略低于上月;4月PPI也低于市场预期.因此5月份的指标将决定央行是否会在6月采用加息手段.

至于加息是否会对股市产生冲击,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存款利息的提高可能会使部分货币从股市回流银行,但若观察国内外多年来的利息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情况,加息周期内股市行情也是有涨有跌,或甚至“波澜不惊”,没什么很大的相关性.应该看到,实际的“负利率”、仍未改善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连续的加息“信息疲劳”,使得人们很难预料央行如果再次加息是否会对股市产生显著影响.不过,央行的每一次调整,都可能是机构炒作的良好契机.影响股市走势的仍然是大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央票停停发发

在5月12日央行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1%的同时,又发行了400亿元的3年期央行票据.央票的发行虽然可能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副作用”,但央票发行的效果和商业银行的资金面有关联.徐明棋认为,这次央行同时发行央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的规模太快,原本发行央票就是为冲销外汇储备的增加而产生的基础货币供应的压力.央行把美元写进,货币供应就会增加.为不使货币供应增加,央行同时又发行央票,让商业银行用手中的货币来购写央票.央票不是货币,是未来才可以使用的资产,这样货币又被央行收了进去,于是就可以冲销外汇储备增加所产生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不过,如果央票发行的规模过大就会影响商业银行购写积极性.央票如果发得过多的话,对利率也会产生影响.另外,政府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去购写央票,央票是在银行有资金的情况下才可能被购写,它是公开市场调控的一个手段.

对央行来说,发行远期央行票据、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是其可以用来降低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招数,那么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它们的结果无疑也应该是两面的.因此,到底该出哪一招,对于央行来说需要慎之又慎.徐明棋教授表示,“采用这三种调控手段的作用是类似的,都是央行可以动用的调节手段,都可以减缓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当然,它们对不同情况、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的适用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日举行的2011陆家嘴论坛上,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在中国,银行的权威太不够了”的评论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央行的痛苦在于决策层对他们的建议不采纳”的说法引人深思.虽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事实检验,但是如果真的存在“经济手段”受制于“行政手段”,那么很难保证央行能够在其认为适当的时候发出其认为正确的一招.

还要注意的是,央行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于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数据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这将影响到央行决定该祭起哪把宝刀.不过,中国某些权威统计部门给出的某些统计结果不乏为人诟病.如果没有正确的依据,那么也势必影响央行决定该在什么时候出招.▲